我幾年前就說過了: 未來 AI 詐騙可以結合魚叉式釣魚 (spear phishing) 的精準 + 散彈式垃圾信件 (spam) 的大量。 這意謂著: (1) 你不需要是知名或重要人士, 也可以 "享用" 客製化的針對式詐騙。 (2) 欠缺隱私意識的人,更容易被客製設計的圖文詐騙成功,因為AI對他有深入的了解。 2018 年爆發的劍橋分析事件也已示範: OCEAN 五大人格分析 可以 大幅提高政治廣告的影響力。 現在針對台灣、 更切身的政治詐騙來了。 把幾則舊聞放在一起看,很可怕...
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2019年4月15日 星期一
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讓 "非法" 的學術著作權高牆倒下的 Sci-Hub (翻譯)
全球最大學術出版商之一 Elsevier 對 Sci-Hub.org 提出告訴, 求償數百萬美元。 不過站長無意退讓。 她會繼續為科學知識自由化而奮戰。 Alexandra Elbakyan 表示: 「我認為 Elsevier 的商業模式是非法的。」
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如何說服我們認真填問卷?
很多人 -- 包含「還算夠機車、敢拒絕別人」的貴哥 -- 被要求填問卷的時候, 心中都有一股抗拒, 但又不好意思直接拒絕。 很不幸地, 在我們這個重視數字指標的量化社會裡, 出現了越來越多的 「非常同意 -- 非常不同意」 五等級選項形式的問卷。 是該要有人把這種「被勉強」的不舒服意念明白講出來了。 下次你若被要求填問卷, 可以請他搜尋 『說服 資訊人權貴 填問卷』。 如果請你填問卷的人沒空讀這篇文章, 你又怎麼有空幫他填問卷呢? :-)
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自欺欺人的 「教學品保量化指標」 騙局
本文採用線性代數的觀點分析, 指出: 今日許多大學所推動的 「教學品保」
其中的量化指標欠缺實質意義。 例如本系的 「教學品保量化指標」,
最多只有 0.3 位有效數字的意義。
略微改善之後也許可以提高到 0.7 位有效數字,
但受限於「許多數值是主觀判斷」的現實,
這也可能是多數現行 「教學品保量化指標」 的上限。
大學不應在沒有學理背景支持卻有許多爭議聲的情況下, 盲目推動教學品保,
還假裝這是很科學的管理方式。
不然我就想改行當一個巫醫或祈雨師算了。
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
美國司法部如何追殺資訊自由化推手 Aaron Swartz
Aaron Swartz 在 14 歲時就參與建置 RSS 技術。
他長年投入資訊自由化運動, 反對封鎖知識。
2011 年他在 MIT 大量下載 JSTOR 的學術期刊,
被美國聯邦政府起訴; 上週五 (1/11) 年僅 26 歲的他在家中自殺身亡。
詳見 T 客邦的中文報導
「網路神童、RSS 規格制定者、Reddit 網站創辦人
Aaron Swartz 自殺身亡」 及 Aaron Swartz 之死促使學界反省,
Anonymous 駭垮 MIT 網站。
本文蒐集大量英文連結, 將 MIT
下載事件及美國司法部的追殺過程用中文摘要下來,
讓華人世界知道這位資訊自由化勇士被迫害的真相。
[1/16 補充: Inside 這篇
「早逝的天才,網路神童與資訊自由鬥士——Aaron Swartz」
更詳盡, 包含 Gue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 宣言中譯, 大推!]
2012年9月30日 星期日
需要為發明之母; 專利為貪婪之母
「沒有智慧財產權的保護, 就沒有人要創新」
這是利益團體透過政府及媒體對大眾洗腦、 一句從未經過科學驗證的文宣。
這一帖快速摘要最近一些關於專利的案例與研究。
事實是: 專利鼓勵的並不是發明, 而是貪婪。
許多真正貢獻人類社會的發明家,
經常是被 「需要」 所啟發、
因為能夠幫助相同境遇的人解決問題而感到滿足快樂。
2012年9月23日 星期日
「採購版面」 惹爭議: 維基百科 vs 學術期刊
最近維基百科爆出 「付費編輯」 的爭議:
兩位重要編輯運用其特殊地位與權限推行自己的行銷事業。
無獨有偶地, 同一時間華人學術界也出現了 「付費保證期刊九成刊稿」 的廣告。
正好把這兩個爭議行為拿來簡單比較一下。
也希望 JCIT 、JDCTA、IJACT、AISS
四大期刊的編審學者看到本文之後能夠出面自清,
或者證實這是詐騙廣告, 或者糾出害群之馬,
以維護自身學術社群的清譽。
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學術界失靈變形, 副教授失望出走
任職於美國新墨西哥大學電腦系的終身職副教授 Terran Lane
日前捨棄教職進入 Google。 臨走時他貼了一帖部落格文章
「論出走學術界」, 談論學術界的數字績效管理造成學術孤島化、
視野狹隘化、 失去改變世界的影響力、...。
似乎也很適用於盲目追隨美國 「學術產業化」、
失去宏觀思考能力的臺灣學術界。
以下是 Lane 文章的不平均節譯。
貴哥對於他的某些觀察有不同的解讀
(例如 「薪水太低」、 「開放課程所造成的教育隱憂」);
又有些部分描述美國的政治現象則與我們距離有點遙遠
(例如 「毒害政治氛圍的共和黨」); 所以略過未翻。
但還是有很多部分引起強大共鳴。
以下就是貴哥主觀挑選過的精采部分 (大約一半) 翻譯。
2012年6月17日 星期日
國科會計畫教授假發票報帳事件: 何不以 「財務透明化」 取代僵化的會計體制
今日僵化的會計體制, 讓想做事的人綁手綁腳, 卻仍無法阻止弊端。
善用網路的力量, 改以 「財務透明化」 取代僵化的會計體制來要求學者,
讓所有納稅人看到研究經費是怎麼花的, 這更能興利防弊。
非營利組織諸如苦勞網和環境資訊中心的成功經驗, 值得政府學習。
「學界研究經費運用狀況」 的釋出, 本身也可成為研究素材。
就像 GapMinder 計畫所展示的一樣,
當更多學者可以自由取得這些原始數據,
或許有人可以從中發現一些令人意外的新洞見,
讓國家的研究經費導向更有意義的方向。
2012年5月13日 星期日
學者抗議, 期刊產業醞釀變天: 英美的 Open Access 趨勢
在奇妙的學術界裡,
學者的智慧, 變成了期刊的財產, 回過頭來還要再以高價賣給學校, 剝大學第二層皮。
看著自己的勞力無法嘉惠大眾, 卻變成了期刊出版社的 cash cow (搖錢樹是也),
國外的學者逐漸覺醒, 發出怒吼, 要求學術成果應以開放的授權釋出,
讓納稅人繳的錢所做的研究成果回歸納稅人身上。
本文報告最近幾個月學術界 Open Access (OA) 運動令人興奮的發展。
2012年5月6日 星期日
透過 「台塑告學者」 案認識 「針對公眾參與的策略性訴訟」 (SLAPP)
[請參與
捍衛學術自由連署!]
台塑控告中興環工莊秉潔教授, 指稱他所發表的錯誤研究結論造成居民恐慌也讓台塑名譽受損, 並向莊求償4千萬, 還要求他登報導歉。 台塑的委任律師吳雨學又表示: 莊引用不實數據; 台塑曾經去函莊秉潔要求提出數據資料來源說明及澄清, 但莊未回應。 詳見 事件時間線 上面的相關連結。 特別推薦其中的公視「我們的島」報導 「學術‧風險?」、 「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 的 「台塑卯上全民」、 「用兩分鐘抵抗虛假的永遠」。
這是一個標準的 「針對公眾參與的策略性訴訟」 (SLAPP)。 在這個年代, 公民開始有機會透過網路揭發政客與大企業傷害公眾利益的惡行, 對於瘡疤被揭露的政客與企業而言, 「以訴訟程序 (訴訟結果並不重要) 威脅、 恐嚇、 阻止負面評論」 很可能成為一種最簡便的止血策略。
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
如果大學停止追求頂尖卓越, 臺灣的教育也許還有一條生路
這一兩個星期正好看到許多關於教育的連結。 一方面, 由 「高產值」 的科技領域所主導的臺灣學術界, 正在用數字績效殘害教育。 另一方面, 世界各地的思想家正在提出令人驚艷的教育替代方案。 我沒學過教育理論, 但很確定今天臺灣行將窒息的大學學術環境需要很多新鮮的空氣, 才不會扼殺了國家的教育 (從小學到大學)。 用本文整理分享這些連結, 希望讀者能夠幫忙把其中引起您共鳴的連結分享傳遞到真正關心教育的知識份子手中。
首先看看資訊科系。 最近發現: 勸大家
避免就讀 「輕使用、 重開發」 的資訊科系 的人,
並不是只有一位不在乎是否升等的萬年副教授。
臺中北屯滷味攤的老闆, 前竹科工程師也說:
「證照好用的地方就是可以拿來貼攤車 ... 以勸戒世人
莫走資訊業」 (也請搜尋 「證照 滷味」)。
有人會質疑: 「這個個案有沒有足夠的代表性呢?」
不論如何, 困惑的學子們和職場不得意、
有志難申的年輕人們至少可以先花一些時間讀完
「不服從的創新」
一書, 再來決定要不要考下一張證照。
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學者的智慧, 期刊的財產, 圖書館的業績...或是負擔?
論文刊載在 SCI/SSCI/TSCI/TSSCI 期刊上 vs 放在網路上, 到底何者的影響力
(impact) 比較大? 在這場 「封鎖知識 vs 釋放知識」 的戰爭當中,
轉而支持圖書館界、 支持 Open Access Journals (開放近用期刊)
不僅有利於社會, 更將有利於學者本身。
學術發表是一個詭異的系統 -- 作者們並沒有拿到錢、 審論文的人並沒有拿到錢 (他們只是另一群付出免費勞力的學術人員)、 在某些領域, 甚至連期刊編輯也沒有拿到錢。 有些時候作者甚至還得付錢給出版社。 ... 但是科學論文卻又是價格貴得最嚇死人的文件。 -- Greg Maxwell
本校面臨期刊訂購經費嚴重不足窘境,不僅既有之訂購期刊難以持續,更遑論增訂各學科新出版期刊,抑制侷限了本校學術研究競爭力。 -- 每年花一億四千萬元訂閱期刊的臺灣大學
Greg Maxwell 為什麼要把 18592 篇過期的學術期刊上傳到海盜灣? (翻譯)
Wikimedia 貢獻者 Greg Maxwell 把將近兩萬篇版權已過期的學術期刊上傳到海盜灣, 並且寫了一篇文章解釋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原文請見 Papers from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也請用 「Greg Maxwell」 「18592」 「JSTOR」 「philosophical royal」 等等關鍵詞的兩兩組合搜尋。 詳細的前因後果及我的評論, 請見下一帖: 學者的智慧, 期刊的財產, 圖書館的業績... 或是負擔?; 以下是全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