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唸書就是要就業啊, 不然要幹嘛?」 這個常識, 在未來的幾十年, 恐怕不是很好的學習策略指導原則。 如果把 「學習精力」 當成一種對於未來的投資, 我會建議投資標的應該從 「找工作」 多轉移一些到 「提升自身生活及工作品質」, 這樣未來的投資報酬率會比較高。 也就是說, 我們應該更加重視知識與技能的 使用價值 而不是只有看到它的販售價值。 資訊科技尤其如此。 如何選擇值得投資的資訊技術? 為什麼我二十幾年前所學的技術, 到現在還有價值? 一位美工魯蛇的繪圖軟體 "組合式" 學習投資策略很值得你參考。
一、 知識技能越來越難賣錢的年代
首先, 未來幾十年, 不論是 就業市場出現長尾現象 或是 許多工作被人工智慧取代掉, 如果大環境確實對於求職者越來越不利, 那麼把 「求職」 當成是 「學習」 (或其他任何事情) 的指導原則, 它的投資報酬率自然就越來越低。
其次, 當代社會的幾個關鍵詞: 「跨領域」、 「混搭 (mashup)」、 「prosumer」、 「π 型人」 顯示 「非第一專長領域」 的知識或技能變得比以前更重要、 比以前更值得稍微多投入一些時間。
這意思並不是勸大家不要深入學習某項知識或技能, 而是說 (1) 相較於從前的社會, 現在投入第一專長的時間精力顯然必須略有犧牲; (2) 試著進一步探索 「非第一專長」 的知識或技能, 可能更有機會讓你被社會注意到。 如果連專職的 X 技能從業人員都不一定能找到高薪的工作, 那麼你把 X 技能當成第二、 第三或第四專長來學習時, 當然更應該著眼於它的使用價值而非販售價值。
再來, 搖控飛機、 智慧家電、... 等等各種平民化的新科技快速出現, 需要使用者有一定的操作能力。 直接需要這些能力的工作量可能很少; 但這些能力對一般人都很有用處。
接下來我只針對 「學習資訊科技對於 (資訊業之外的) 一般人的意義及建議策略」 來分析。 就像學會作菜/游泳/英文/腳踏車內胎簡單修補, 對於廚師/救生員/翻譯員/腳踏車店技工 之外的其他人 有幫助一樣, 學習資訊科技對於資訊業之外的其他人也很有幫助。 資訊科技甚至可能是最值得作為第二或第三專長的技能之一, 因為它越來越無所不在。 它就在你口袋。
二、 高使用價值低販售價值的資訊知識與技術
作菜跟換補內胎這類的事, 花錢就很容易請別人代勞; 但是電腦跟手機除非出了大問題, 通常面對一些卡卡小問題大家只能將就使用。 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對於 「調校電腦手機」 這類耗時耗神的勞務, 並沒有提供一個適當的市場機制 -- 大家付昂貴的授權費給跨國軟體大廠時完全沒有思考或拒絕的機會; 卻很不習慣(甚至從來不曾)付幾百元的工資給那位幫你備份幫你安裝並設定好用 app 的身旁電腦高手。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 3C 產品, 特別是手機, 有隱私的顧慮 -- 除了最親的好友, 我們不太願意讓它離開自己的視線。 換句話說, 「親近用戶端的資訊科技」 的使用價值遠遠超過它的販售價值。 這點跟英文能力有點像: 特別是在網路時代, 英文基礎閱讀能力的使用價值遠遠超過它的販售價值。 這兩個能力, 你很難委外, 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學一點。
三、 「逾期作廢」 的知識與技術
你的作菜/游泳/英文/補胎能力或許會局限於某個面向, 例如只擅長用電鍋、 只會游蛙式、 閱讀比聽力強、 ..., 但是這些能力不會受限於某家公司的產品, 更不會因為工具 (例如電鍋或字典或打氣筒) 的版本升級而讓你舊的知識跟技術完全作廢, 需要重學一次。 你會因為你學的是單字 2003, 文法 2007, 所以到了 2010 年就必須重考一次英文能力檢定, 英文能力才不會作廢嗎? 談英文, 聽起來很可笑; 談資訊教育, 學校花最多資源所培訓的知識技能, 每隔幾年就 「全民歸零」 卻是常態。
為什麼會這樣? 故意用不同的方式呈現相同的舊功能、 讓大眾舊的資訊知識迅速貶值歸零, 這樣才能迫使舊用戶 (1) 買新版軟體 (2) 回鍋再繳錢考新版的證照啊! 不然你以為 證照為誰考 呢? 「資訊技術與知識逾期作廢」, 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廠商把 計畫性報廢 (卡通版) 的策略同時應用在產品與人力資源兩個市場上。
很遺憾地, 教育體系 -- 特別是大學及技職體系 -- 太強調知識技術的販售價值 (難怪 輕使用、 重開發) 而且又看不見 「(握有證照的人口) 量多則 (薪水) 價跌」 的事實, 只會問 「哪套軟體最多大企業在用?」 所以幫助學校創造數字績效的證照證策, 同時也正好幫助那些 「目前已壟斷某面向市場」 的廠商 (1) 賺取每年的考照費用 (2) 壓低證照持有者人力市場的價格 (資訊知識技術的販售價值) (3) 強化壟斷。 也請參考: ptt 軟體證照討論、 IT證照滷味攤。
幸運的是: 身為非資訊專業, 你不需要加入這場盲目的遊戲 -- 反正你加入也是慘敗。 你更可大方地丟掉 「資訊專業人士」 的求職競爭包袱, 改從 「最低成本、 最高效益」 的思考角度去選擇最有利自己、 最值得投資的資訊技術:
- 低授權費
- 低維護費
- 低 「出走費用」 (「下賊船的代價」)
- 低學習成本: 學一次, 可以用十年二十年
- 可以跟其他技術發揮相乘而非相加的效果
前兩項很容易理解; 後三項彼此相關。
四、 如何避免誤上賊船?
假設你有一個用得很順手的舊鍵盤, ps2 接頭那種。 到了 usb 接頭的年代, 你還能繼續使用它嗎? 可以的, 買個轉接頭就好了。 轉接頭為什麼很普遍很便宜? 因為它的兩頭都採用公開的、 不被任何單一公司綁架的規格。 反過來說, 如果當初你所購買的週邊設備採用專屬於單一公司的規格 (例如蘋果公司的一些接頭), 那麼它就同時違反了三跟五兩項原則, 也因而很容易違反第四原則, 所以會讓你的投資很快貶值。 選擇與 別家公司 溝通良好的資訊產品, 才能確保較低的出走費用、 較長的使用年限、 較佳的相乘效果。
轉接頭既迫使廠商公平競爭、 又延續週邊設備生命; 同樣地, 「軟體轉接頭」 -- 各種轉換檔案格式 (以及轉換通訊協訂) 的軟體既迫使廠商公平競爭、 又延續資訊技能的生命。 這也是為什麼最惡毒的軟體專利放在介面 (interface) -- 例如 微軟的 ooxml 檔案格式、 Oracle 的 java 程式介面 -- 你以為那只大公司之間的戰爭, 與你無關; 在欠缺輿論壓力的情況下, 握有 「軟體轉接頭」 專利的那一方也就能夠比較順利地排除競爭對手、 完整宰制消費者。 所以 學習應用軟體時, 你應該堅持選擇: (1) 吞吐 (匯入 import / 匯出 export) 開放檔案格式 (2) 跨作業系統 的應用軟體。
五、 可以相乘的資訊知識與技術
想像你即將出國到一個語言不通的地方去旅遊。 想像你可能需要對一位當地人描述蛋糕廚窗裡的一個產品。 你願意學一點單字, 但不想花太多力氣。 你會花力氣背哪些字? 各種蛋糕的名稱, 還是 [顏色 + 長短圓扁 + 前後左右上下內外 + 數字]?
好吧, 我知道, 你會用手機把它拍下來, 秀圖片給他看比較快。 這個例子也許不是很好。 重點是: 某些情境下, 有語言可以溝通很方便。 你會把有限的時間跟腦記憶容量投資去學哪類的單字?
有一類單字 (蛋糕名稱) 在特定的場合可以很精確地表達你的意思; 另一類單字 (顏色數字等等) 在很多地方都派得上用場, 但往往必須跟其他單字 組合 使用才能表達你的意思。
如果你只需要花幾天使用這種語言, 學習前者或許比較省力有效 (如果你預先知道自己會遇到哪些情境的話)。 但如果你需要花幾個月的時間在當地生活, 後者派上用場的機會可能多很多。
資訊科技的知識與技術, 對很多人而言就像是另一個國家的語言一樣, 大多數人不會想要像我們這些宅宅一樣全力擁抱它; 你也許每個月只有幾次需要花一些時間去處理手機或電腦的技術問題, 但是它跟它的繼任者會輪班跟著你一輩子。 如果你每個月學三項 「簡單但是有利組合」 的知識或技術 (就像顏色數字一樣), 那麼兩個月後你能夠表達的概念就是 9 個, 五個月後是 243 個, ... 「組合的力量」 讓你的力量隨著時間而成指數成長。 相反地, 如果你選擇 (廠商人力計畫報廢策略下) 「經常歸零的力量」, 上手的速度或許很快, 但成長的極限掌握在廠商手中, 而且不時就要從頭學起。 (雖然每次可能會比上一次進步快一些。) [右圖的原始碼]
好吧, 我承認以上的算術過於簡化誇張; 現實並沒有那麼理想。 但重點是要傳遞 「組合相乘」 的概念 -- 拿玩具來講, 就像積木的表達力比變形金剛的表達力更強一樣。
六、 範例: 阿貴的模組化繪圖工具箱
整篇都很抽象, 來點具體的範例吧。 我小時候的美術很抱歉, 直到現在從來就沒學好過, 更沒有動力去考美工軟體證照。 但是我需要迅速為講義/文章畫插圖。 就算找工讀生幫忙畫很便宜, 也太浪費來往溝通的時間了。 電腦繪圖能力對我沒有直接的 「販售價值」 但是有很高的 「使用價值」 -- 它提升我的文章品質, 很間接地幫我賺錢 (接演講、 開課)。 [右圖的原始碼]
什麼樣的軟體符合前面所列出的各種條件? 仔細思考一下自由軟體創作者的動機, 你會得到跟我一樣的結論。
所以我當然不會跟隨著設計科系的腳步選擇 (隱私及資安漏洞百出的) adobe 產品, 例如 photoshop 及 illustrator, 而是採用自由軟體 gimp (1996) 跟 ImageMagick (1990) 編修 png/jpg 點陣圖檔、 用 inkscape (1999) 編修 svg 向量圖檔。 順便一提, 加上一個小外掛 sozi, inkscape 也可以用來 製作簡報 -- 我的簡報檔不是 odp 更不是 ppt, 它就只是一張 svg 圖。
當我需要繪製數學函數時, 採用 gnuplot (1986)。 當我需要表達關聯性時 (例如右圖), 採用 graphviz (2000 之前) 兩者都可以產生 svg 檔或點陣圖檔。
從試算表產生圖表也是很常見的工作。 你或許會猜我用 LibreOffice 的 calc。 沒錯, 但 我從來沒學過如何用 calc 畫圖。 我都是用它把試算表存成 csv, 然後直接餵給 gnuplot, 或用 regular expressions (圖中 RE) 轉成 (gnuplot 認得的) gpt 或 (graphviz 認得的) dot 。
事實上任何網頁檔、 甚至任何文字檔裡面有規律的文字, 都可以用 RE 抓出來讓 gnuplot 或 graphviz 畫。
我的工作流程以 開放檔案格式 為中心來思考。 軟體工具只是編輯或轉檔用的 (重要) 配角。 如果有必要的話, 我也可以重新學其他工具, 我的 「資料=>圖」 工作流程並不需要因而跟著做大的改變。 更好的是, 我很少需要重新學工具。 (唯一曾經重學的, 是 xfig => inkscape, 因為 svg 向量檔格式是後來才出現的國際標準。)
除了 gnuplot 之外, 大部分的繪圖軟體我都只會用皮毛 (因為我的專長是數學) 但是我卻能繪製很多不同種類的圖。 我多學一個 gnuplot 技巧的同時, 繪製其他各種不同來源資料圖的能力也跟著進步。 我年輕時所學的技術, 到現在還繼續有效, 而且跟新的軟體發揮相乘的效果。 (以上括弧內的數字是各軟體推出的年份; 我大約在 1992 年左右開始用 gnuplot) 如果你在學習資訊科技時, 跟我一樣把重點放在它的 使用價值, 選擇 鼓勵組合相乘的 模組化 modular 技術, 那麼長遠看來, 你的學習投資也將比別人獲得更好的回報。
* * * * *
為了回應 「課綱納入程式設計」 的政策, 我開始寫這一系列文章。 這一篇正好把 2001 年寫的 如何有效學習電腦 以及對應的簡報 長線投資的電腦學習策略 裡面的一大部分用新的例子重講一遍。 經過了 15 年, 微軟的證照又作廢好幾回了, 或許現會有更多人理解我的論點, 也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更多人省下他的青春, 移作更有意義的運用, 例如 「實用到二十二世紀」 的 RE :-)
花了幾週終於完成 「評論課綱納入程式設計」 的一系列五篇文章:
* * * * *
(本文也刊載於 關鍵評論)
「親近用戶端的資訊科技」 的使用價值遠遠超過它的販售價值。 =>超認同這句 因為 有些相片就是不想流傳到外面 所以才要自己了解"怎樣修圖" 也因為是自家要看得相片 沒必要用到市面上那些超專業的修圖軟體 一方面貴 另一方面學習曲線也不怎麼平穩 網路上依些可愛小巧得免費修圖工具就已經很好用了.......貓尾巴合十 ps:因為在公司 所以沒辦法登入....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