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4日 星期一

「注意力經濟」 觀點看台灣政治

喂,老師在講話,同學你有沒有在聽? (郭+柯@台北市計程車公會) 工業革命大幅度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結構, 最強大的力量換手 (貴族頭銜=>金錢), 讓西方世界從歐洲的封建社會走入美國的工業+資本主義社會。 處於時代交界的人們, 有些會繼續以舊的方式來理解看待世界; 另外一些人們則學會在思考當中納入新科技的社會影響、 學會用新的社會結構來理解世界。 後者更有機會在新的秩序當中成功。 同樣地, 資訊與網路科技讓世界從工業+資本主義社會走入 「注意力經濟社會」。 如果你也意識到我們處於時代的交界, 一定要讀 Michael Goldhaber 的文章: The Attention Economy and the Net (機器翻譯中文版) 即將參與台灣2024大選的賴、侯、柯、郭等等總統候選人以及各大小政黨, 也許可以拿來幫我們理解注意力經濟的一些觀念。

這裡先簡單列出一些注意力經濟時代的現象:

  1. 當資訊從 A 流向 B, 同時也就有注意力從 B 流向 A。
  2. 你的注意力資產藏在 別人的大腦裡; 反過來說, 你的大腦是別人的戰場
  3. 「資訊」 可能是有價值的, 但並不是稀有的; 注意力才是稀有而且有價值的。
  4. 軟體不是財產; 軟體是人類社會的神經系統
  5. 情緒決定資訊與注意力的傳導度好笑、訝異、振奮、萌、感動、仰慕(欽佩)、恐懼、悲傷、厭惡、生氣 (忿怒)、仇恨、...
  6. 掌握你的注意力的人, 可以影響你的行為。 (監控資本主義 是很自然的發展。)

接下來就拿台灣最近的政治局勢為例, 戴上注意力經濟的眼鏡來理解以及提出建議。

從注意力經濟的眼鏡看出去, 參與台灣2024選舉的第一大黨是中國共產黨。 從他們的觀點來看, 透過跨海的神經系統影響台灣, 不會引起世界各國的抗議, 是最低調、低成本的有效投資。 盡管 中國經濟已面臨崩潰, 習近平還是繼續用軍機繞台來配合跨海神經系統散佈的 「武統」 議題來激發恐懼 的情緒。 至於 忿怒與仇恨 則是他們最熟悉操作的情緒, 就像過去他們用仇日仇美情緒來操縱自己國內的韭菜 ( 大翻譯運動的認證) 一樣, 要讓後續的武力侵略台灣變得更容易, 現階段最明顯、 最值得做的事, 就是在台灣操縱仇恨情緒去攻擊最大的反共勢力, 也就是民進黨。 除了傳統的親中媒體、 現代的社群媒體之外, 另一個很值得投資的場域是 youtube 直播網紅。 以忿怒情緒為主、 最好還帶有好笑成份的頻道, 最有機會成為共產黨匿名 donate 的標的。 到底哪些網紅/頻道可能 (知情或不知情地) 已經收到共產黨的錢而且興奮地開發各種 「攻擊反共勢力的節目」? 這個就留給大家自己去判斷了。 當然, 像是 「波特王粉紅特報」 等等這類 反共的 youtube 頻道 就絕對不會在共產黨的收買範圍之內。 如果你發現自己沒有辦法用 前後一致的相同標準 來批評民進黨/國民黨/民眾黨 (例如貪腐、黑道、論文、me too 等等議題) 那麼很有可能你的注意力已經在某些管道被接上了共產黨所操縱的神經系統。

民進黨是執政黨, 不能操縱國內的仇恨情緒 - 不論是公開或秘密進行, 都不可以, 因為那會讓社會風氣敗壞, 不利未來執政。 民進黨甚至連公開表達痛恨共產黨的專制都不敢。 側翼可以。 但是側翼也很有可能是 共產黨反串以便激化對立/顛覆民主社會。 如果你發現某些網友在某些議題上立場看似與民進黨一致, 但卻經常把討論與嘲笑帶向仇恨, 特別是如果他經常用一些過度簡化的標籤去挑動 「仇恨某些族群」 的情緒, 但對於中共卻連簡單批評一下都不敢, 那麼你也要小心他可能其實就是中共國神經系統的一部分。 共產黨不只會偽裝成藍白, 也會偽裝成綠營側翼。 上面的 Yuri Bezmenov 文章裡面有我個人觀察到的實例。

執政黨通常只能製作枯燥乏味的文宣 ( 資料視覺化可以降低枯燥文宣的閱讀門檻) 最多加上一點好笑、感動或是訝異的元素。 賴清德應該是幾位總統候選人當中, 在注意力經濟面向上最沒有表現的一位, 只有 蕃茄炒蛋 等級的表現, 訴諸 訝異 的情緒。 不過民進黨很會招募懂網路的人才, 所以他們的小編的文章比較有機會透過 好笑 的情緒來吸引民眾的注意力。

國民黨當初想要招募 「數位諸葛亮」, 這就是順應注意力經濟趨勢、 很棒的一個構想。 可惜最後他們錯過了 「數位雕嬋」 這位真正的注意力經濟人才。 (最近她每天在 「耶穌流刑獄情指黑中心」 報導 kopit 19 民眾堂犯罪案例 XD) 侯友宜除了 「厭惡民進黨」 這個 (跟共產黨的方向一致, 而且) 很能激發民眾情緒的操作之外, 在注意力經濟面向上, 跟賴差不多弱, 大概只能用 「面對陳進興」 的往事來試圖激發民眾 欽佩 的情緒。 但是陳年往事如果沒有加上時事新料, 在注意力經濟裡面效果很薄弱。

柯文哲不只是黨主席, 也是民眾黨內最出色的注意力經濟人才。 他擅長用 滑坡方式改變話題, 再注入強大的 訝異/好笑/忿怒 元素去激發聽眾的情緒, 像 花衣魔笛手 一樣, 經常成功的引領群眾走向他要的 (可能背離現實的) 目的地。 但是網路聲量 (也就是注意力資產) 可以是正的, 也可以是負的, 並不見得是越大就越好。 柯的注意力 "資產" 包含很大一部分那些看懂他意圖的人 (例如筆者) 所給的負面評價, 會引發強大的 厭惡 情緒。

Goldhaber 在文章的 "Money and Attention" 那一節裡指出: 錢很容易流向握有注意力的明星們 (像是共產黨的抖內流向台灣網紅的例子); 但反過來, 有錢未必可以買到注意力。 先前郭台銘曾想要 「併購」 民眾黨, 這就是一個錯誤的思考方向。 柯的 「注意力資產」 藏在支持者的腦袋裡, 這不是錢買得下來的。 如果郭真的付費買下民眾黨的招牌, 而柯另起爐灶成立一個 XYZ 黨, 那麼注意力還是會回到 XYZ 黨, 也就是柯的身上, 因為民眾黨的支持者追隨的是柯文哲, 而不是那塊空的招牌。 就像 "Business as Performance" 那一節裡假設 Bill Gates 把微軟賣掉、 改買 XYZ 公司一樣, 投資者自動會將目光 (跟錢) 從微軟轉到 XYZ 公司。

然而 台北市計程車公會的那一場普渡餐會, 則是一個極有趣的注意力交易 (attention transaction) 示範。 柯在台上講; 但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正在台下拍照的郭身上。 這很明顯地製造了「郭比柯更能吸引注意力」的景象。 郭不只奪得了現場多數參與者的目光, 更因為那個奇特的場景, 對不同候選人的支持者激發了 好笑、厭惡、委屈、爽快等等各種不同的情緒, 而讓這個資訊具有強大的擴散力。 這對於支持度跟選票到底有正面還是負面的效果? 我不敢評論。 但是單就吸引注意力而言這是完全成功的。

在文章的 "The Effect of the Audience" 那一節裡, Goldhaber 指出: 握有群眾注意力的人 (文中稱之為明星, stars) 也可以主動把群眾的注意力導向另一個人。 在 "Advice for the Transition" 那一節裡又提到粉絲可以反過來做的事: 「或許你可以考慮躋身進入 the entourages of bigger stars」 他在二十幾年前就預言了 「蹭 (熱度)」 的現象。 經常擠到熱門事件採訪現場舉牌的柯賜海應該算是這種行為的先驅, 但是他的訴求經常跟採訪主題無關, 所以顯得有點過火惹人厭。 在英文, 年輕人們 「尋求曝光」 的行為被通稱為 「clout chasing」; 其中 「蹭」 的行為好像找不到特定的英文名詞。 「Clout leech」 一詞, 有一種解說是 「 為了曝光而與名人交友的人」; 不過這一個詞的負面意義太強烈, 也許用 「piggybacking」 會比較恰當。

沒有執政包袱、 無意推出總統候選人的小黨很可以用 「蹭」 的方式以及 訝異 的情緒來吸引目光。

如果我是基進黨或台澎黨, 我會邀請統獨光譜另一個極端的復國黨共同組成 (橫跨統獨光譜的) 「反共大聯盟」、 凸顯國民黨跟民眾黨的親共、 兩黨聯手 吸引所有的反共選民。 民進黨身為執政黨, 可能會很扭捏不太敢參加, 但是會很感謝而且支持我們。 而且光是這兩黨聯手去拜訪民進黨, 就已經有 「蹭」 與 訝異 的效果了。

如果我是 中華保台反共復國黨, 我會戴上郭的中華民國帽、 捧著蔣經國的反共文宣, 到他的造勢場合發放, 讓所有人 訝異 不知所措, 同時也終於有機會被媒體報導。

Goldhaber 也在 "Further Expectations" 預言了 「組織」 的角色日益減弱; (各領域的) 明星們越來越不需要組織的光環, 因為他們自己身上就戴著光環。 例如于北辰和李正皓, 失去黨員身份沒什麼了不起, 成為名嘴自由發言更有助於打知名度。

無論是透過哪一種情緒來吸引注意力/提高點閱率, 好笑永遠都是最好的調味料。 幽默感絕對是這個年代各政黨尋找小編最需要看重的能力之一。 如果我是雇主, 我會很想挖角 商業周刊的小編; 如果我想整合非綠力量 (其實應該叫做 「反反共力量」 才對) 我當然很想 請韓國瑜出馬扮演桶箍 的角色。

希望這篇蹭政治話題的文章有助於理解 Goldhaber 的文章, 讓讀者更能理解注意力經濟底下, 世局的運作方式與變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見 留言審核及授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