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1日 星期日

電子貨幣 vs 現金: 隱私觀點

中時電子報: 「短評-趕上無紙鈔社會」 沒有作者姓名的文章鼓吹消滅紙鈔, 不知道是不是(來自對岸的)政令宣導文, 看起來好可怕。 在別的國家會演變成怎樣我不清楚; 但是在中美英這幾個素行不良的強國, 目前各種主流的電子支付方式, 其實是政府及資訊大廠全面監控民眾的利器啊!

維京人酒吧這篇: 「丹麥無現金化生活型態即將實現」 的資訊比較豐富, 可惜資料來源沒寫得很清楚。

在臺灣, 中央銀行則表示: 無現金社會現實做不到。 我個人很慶幸央行的表態。 「在許多商家都可以不必拿現金消費」 這確實是一個很方便的社會。 但是 「在許多商家都無法拿現金消費」 可就很不一樣了。 「丹麥」 文略有提及隱私的問題。 下面簡要摘譯一則 「現金交易保護大眾隱私」 的重要新聞: Bloomberg Slate Quartz。 英文第一手報導好像只有 Bloomberg; 後兩篇有很多連結。

歐盟多國的財政部長要求歐盟政府研究如何限制大金額現金交易以便阻止非法金流。 奧地利財政部長 Harald Mahrer 持相反意見: 「我們可不希望有人能夠透過數位工具追蹤我們買了什麼東西、 吃啥喝啥、 我們讀了哪些書看了哪些電影。 ... 我們會全力抵抗 [這些禁用現金的] 法規。」 他認為憲法應保障民眾 「用現金交易、 不留下數位痕跡」 的權利。 先前資安專家 Bruce Schneier 談論如何避免被政府監控時, 也提到可以用現金交易取代信用卡交易, 以便保護隱私。 德國政府先前以反恐、 反洗錢之名意欲立法禁止 5000 歐元以上的現金交易, 引發媒體及民眾抗議。

限制高額的現金交易有沒有必要? 這不在我能夠專業討論的範圍之內; 但至少 「小額現金交易的權利」 絕對有必要捍衛。 「大數據」 很紅, 這你知道的。 「這款泡麵熱銷的幾個場合有什麼共通特性?」 「因應接下來的柯 P 雙塔行, 本連鎖店應該在各地如何鋪貨?」 「哪些職業/年齡/星座的消費者對這個口味的保險套最有興趣?」 這些可能都是大數據分析可以回答、 有商業價值的問題。 但大數據是如何產生的? 你用 Seven 的 icash、 悠遊卡、 一卡通在消費時, 就是在貢獻大數據啊! 所以說: 記名式悠遊卡有一些隱私疑慮。 便利跟隱私經常站在對立面。

以上說的是電子貨幣/數位付款記錄的合理應用。 如果處理資料的資訊人員夠正直、 夠小心、 技術夠強, 在研究人員(或未來各種政府便民資訊服務的 BOT 廠商)申請調用大數據之前, 確實把姓名/身份證字號等等資料刪除的話, 也許我們可以不太在意 「自己買了哪個口味的保險套」 進了大數據庫, 被拿去跟自己的血型星座關聯。 (還好臺灣有個資法, 資訊人員有感受到保護民眾個資的壓力。) 不過你有必要知道, 一項問卷調查顯示: 77% 的 IT 人員曾經看過同事不可告人的秘密

至於政府 (還有處理電子貨幣的資訊廠商) 手中的, 則是包含所有個資的完整購買記錄。 (當然! 要幫你計算稅金時一定要用到的啊。) 掌握這些 「姓名/時間/地點/商品清單」 資料庫的官員, 會不會 (被更高層要求?) 拿來做邪惡的事? 例如對社運人士進行人格毀滅戰或 打壓異己? 馬腳被識破之後, 未來臺灣社會對這種手段的接受度有多高? 這很難講。 但在 政治鬥爭高深莫測 而人權隱私又不值一文錢的中國, 「電子貨幣全民交易大數據」 顯然會是掌握情資官員拿來鬥爭或人格毀滅戰的絕佳武器。 維權人士要特別小心了。 還有, 未來如果中國有資訊人員無法解釋地被自殺, 這可能就是原因之一。 在美國, 這則會是情治單位行使 parallel construction 掩護非法監聽時極好用的工具。

有些人因為自己從不做壞事, 所以不太在意保護隱私; 但也有些人不論自己做的是什麼無聊的小事, 就是不喜歡隱私曝光。 美國第二大醫療保險公司 Anthem 的 客戶個資外洩事件, 公司表示沒有證據顯示客戶因此而權益受損; 但地方法院的法官認為 (不論有無金錢損失) 個資外洩本身就是權益受損

電子貨幣如果全面取代現金, 還可能造成手機軟硬體壟斷。 哦, 好痛! 我又撞到山壁了, 壟斷的議題就略過不談吧。

有一種電子貨幣有可能可以用很奇怪的方式 (「公開而匿名假名 (pseudonymous)」) 讓高手稍微達到類似保護隱私的效果, 而且也不會有壟斷的問題: crypto currency, 例如知名的比特幣 (Bit Coin) [ 電腦王阿達 薛智文教授]。 不過因為大家目前談的並不是這類電子貨幣, 而且這個技術我也不熟, 所以本文不談。

總之, 能夠有多一些商家接受電子貨幣當然是好事; 但允許消費者保留現金消費、 匿名交易的權利也很重要。 希望有夠多人提出這樣的需求, 讓紙鈔在臺灣 (至少在 crypto currency 成為主流之前) 不致消失。

[3/28: 衛報文章: 為什麼我們應該畏懼無現金世界]

[2022/7: 一篇探討去中心化論文爬梳了早期比特幣大戶的交易, 研究者順帶一提地宣稱已成功指認出幾位大戶的真實身份: How one paper just blew up Bitcoin's claim to anonymity ]

(本文也刊載於 關鍵評論

* * * * *

手邊沒電腦; 口頭推薦本文嗎? 可以請您的朋友搜尋 「」 或 「」。

4 則留言:

  1. 電子貨幣和第三方支付,在網路消費的時代,已經無法避免。

    回覆刪除
  2. 民進黨也是政治鬥爭高深莫測

    回覆刪除
  3. 我相信類似的疑問在信用卡出現時就有了...不過是不是一定要說電子化=放棄隱私,我覺的見仁見智
    與其擔心自己的消費紀錄等個資被拿來作什麼, 不如想想自己是不是把自己的消費紀錄親手交給別人(uupon點數之類的東西)

    回覆刪除
  4. 便利跟隱私經常站在對立面。 >>> 沒錯!

    便利也是跟安全(網路)經常站在對立面~

    by J8

    回覆刪除

請見 留言審核及授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