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

如果大學停止追求頂尖卓越, 臺灣的教育也許還有一條生路

這一兩個星期正好看到許多關於教育的連結。 一方面, 由 「高產值」 的科技領域所主導的臺灣學術界, 正在用數字績效殘害教育。 另一方面, 世界各地的思想家正在提出令人驚艷的教育替代方案。 我沒學過教育理論, 但很確定今天臺灣行將窒息的大學學術環境需要很多新鮮的空氣, 才不會扼殺了國家的教育 (從小學到大學)。 用本文整理分享這些連結, 希望讀者能夠幫忙把其中引起您共鳴的連結分享傳遞到真正關心教育的知識份子手中。

不服從的創新 「證照 滷味」: 位於臺中北屯的一心市場三民路入口的海龜滷味 首先看看資訊科系。 最近發現: 勸大家 避免就讀 「輕使用、 重開發」 的資訊科系 的人, 並不是只有一位不在乎是否升等的萬年副教授。 臺中北屯滷味攤的老闆, 前竹科工程師也說: 「證照好用的地方就是可以拿來貼攤車 ... 以勸戒世人 莫走資訊業 (也請搜尋 「證照 滷味」)。 有人會質疑: 「這個個案有沒有足夠的代表性呢?」 不論如何, 困惑的學子們和職場不得意、 有志難申的年輕人們至少可以先花一些時間讀完 「不服從的創新」 一書, 再來決定要不要考下一張證照。

「選系」 一文裡面提到資訊科系的價值觀極度扭曲 -- 像是證照、 專利、 論文 等等多個面向, 都與消費者的利益敵對。 不幸地, 這些面向正好也都讓資訊科系成為最能夠展現量化 「產值」、 最符合臺灣人追求數字績效口味的領域之一; 所以這類的領域, 也就主導並掌控了臺灣整個學術界。 不難理解為什麼諸如 「反對獨尊SSCI SCI等指標 找回大學求是精神」 這類主要來自人文社會領域的抗議聲音, 會被絕大多數追求經費、 順從政府政策的大學校長們所忽略。 只有世新大學賴鼎銘校長敢 在致詞中對馬英九總統說: 「判斷一個學校的貢獻, 不能只看 Science Citation Index, 應該看 Social Contribution Index」。 世新大學所辦的立報並且做了一系列的報導:

  1. 重新定位高教 大學不是職訓所
  2. 畸形評鑑氾濫 大學難自拔
  3. 沒評鑑沒經費 大學難逃干預
  4. 投靠實用主義 人文素養漸失
  5. 讓高教解放 政治力別再插手

這不僅呼應了賴校長的話, 也引起了熱烈迴響。 前東吳大學校長劉源俊、 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王明珂、 台灣師大名譽教授吳武典質問: 「總統候選人, 看到大學五化了嗎?」 先前 拒絕台大終身特聘 的石之瑜教授也呼應: 「邁向頂尖 後遺症知多少」。 看來指出 「五年五百億亡台」 的清大彭明輝教授、 「為臺灣教育界投下震撼彈」 的金門大學陳鍾誠教授等人, 並不是少數危言聳聽的偏激份子。 正好相反, 勇於指出國王沒有穿新衣的他們, 才真正有資格被稱為知識份子。 另一方面, 臺大李嗣涔校長推動十大素養的方法, 用的卻是口號而不是身教。 兩相對照之下, 世新大學吳統雄和臺灣大學王銘宗兩位教授所寫的 「創新的孤寂 頂尖的平庸」 顯得格外貼切。 如果未來世新的同學比臺大的同學更具備十大素養其中多項, 也不會太令人意外。

真正的知識份子首要關心的並不是論文數、 專利數、 建教合作案的產值、 和補助經費。 啟動 OLPC (每童一機) 計畫的 MIT 教授 Nicholas Negroponte 這麼說: 「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 OLPC 的任務與一般商業市場的力量互相 垂直 (orthogonal); 我們要改變商業市場力量的方向。」 Negroponte 的著眼點甚至並不局限在資訊教育, 而是新形態媒體的教育應用。 BBC 稱他是一位 visionary -- 有遠見的人。 他把 P2P (peer to peer) 的概念從軟硬體的 mesh network 與有效率分享檔案層次拉到學生同儕學習的層次。

OLPC 計畫和 Negroponte 受到資訊與教育界大老 Seymour Papert 極大的啟發。 Papert 認為教育應該包含動機、 有趣、 思想、 探索、 創造、 彈性風格、 適性、 讚美成就、 善用工具、 透明化、 活動等等元素。 嗯, 我也沒讀過他的論文; 只是讀了 這篇摘要 之後, 感受到這些並不是口號, 而是挑戰目前主流教育方式的一些想法。

Sugata Mitra 的牆洞電腦

我不確定印度的 Sugata Mitra 有沒有受到 Seymour Papert 的啟發; 不過他從 1999 年就開始進行的 牆洞電腦實驗 倒是有很多地方呼應 Papert 的觀點。 多年下來, 他在數百個貧困或偏遠的社區用不同的方式重複這個實驗, 結果發現: 興趣、 同儕、 網路搜尋工具 三項要件, 讓孩子們可以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 從零分進步到三十分。 如果有大人在旁邊鼓勵的話, 還可以從三十分進步到五十分。 把電腦放在一個偏遠的村落, 讓不懂英文的孩子們自己玩, 並且給他們一個 (用英文寫的) 討論基因的問題, 然後掉頭就走, 幾個月以後回來考試, 會發生什麼事? Sugata Mitra 的第二場 TED 演講令人覺得有點好笑, 又非常感動, 超讚! (為什麼內嵌影片中文字幕就不見了啊... 請到 TED 官網 去看吧。)

Nicholas Negroponte 即將空投 OLPC 一方面為了節省物流經費; 一方面延續 Seymour Papert 對於學習方式跳脫傳統框架的看法, 最近 OLPC 計畫將展開 直升機空投電腦實驗。 這種大膽的 「無教師情境」 安排, 當然也邀請了 Sugata Mitra 參與。 OLPC 跟牆洞電腦這兩個計畫本身也許並不直接適用於臺灣, 因為他們的對象主要是欠缺師資的落後國家及地區。 OLPC 計畫本身甚至並不如預期那麼成功。 但是他們所提出的挑戰今日主流教育方式的 想法和方法 卻很值得我們注意。 Ken Robinson 的 TED 演講則更直接地質問: 「學校扼殺了創意嗎?」 他的思想很跳躍、 笑話有點文化隔閡, 我自己並沒有完全看懂。 建議到 這裡 填入 TED 演講網址並下載中英文字幕慢慢讀, 細細品味。

(面對競爭者搶走市場的回應) 從我的觀點來看, 如果明年底之前世界上有三千萬部 "競爭者" 所製作的電腦落入孩子們的手中, 對我而言這就是一大成功。 ... OLPC 的目的不是賣電腦, 而是提升教育。 -- Nicholas Negroponte
教育科技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在社會金字塔底層所能發揮的影響力大於它在頂層所發揮的影響力。 但我們似乎反其道而行。 -- Sugata Mitra
「成長」 帶走而不是帶來 「創造力」。 或者說, 是 「教育」 帶走了 「創造力」。 -- Ken Robinson

回到臺灣的現況。 我不清楚 Negroponte、 Mitra、 Robinson 他們各有多少篇論文、 申請了多少專利、 幫他們的機構拉到多少錢的建教合作案或政府補助經費。 不過我完全無法想像他們如果被放在臺灣這樣的大環境之下, 還能夠有什麼成就。 臺灣的教育如果是停留在廿世紀的舊思維, 那也已經夠糟了。 但更不堪的是, 我們的科技融入教育政策並不是由關心教育的學者所主導, 而是 用產值觀點在看教育 「市場」 那麼學者們為什麼要配合呢? 因為在臺灣, 追隨資訊強權 追逐內耗型競爭力 遠比關心弱勢更容易提升 卓越的數字績效、 更容易在校內外的學術舞臺 掠取資源 帶領大家走向頂尖卓越。 四年多前 「OLPC 訂單之外的議題」 (例如教育機會) 的呼聲顯然被決策高層及大學所忽略; 現在導入電子書包的的思維仍舊是 商業力量主導、 令專業無奈的產品掛帥。 我們不僅沒有察覺今日最強勢的商業利益與國家教育之間的衝突, 我們甚至歡欣鼓舞地試圖將商業界生產線管理的文化導入大學教育 -- 技職教育體系甚至看不出來 生產線品保管理的方式與創意教學之間的矛盾到最後, 商業利益控制著行政力量, 行政力量控制著大學學術, 而三個力量合起來一起控制著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 其他不同的觀點與聲音則消失殆盡。 國外的發展與國內的氣氛兩相對照, 你還能期待臺灣這樣的學術界, 可以為我們的下一代建立什麼樣的教育環境呢?

除非... 輿論的力量夠大, 讓大學停止全面地、 瘋狂地追求頂尖卓越, 讓各校恢復理智, 用自己的方法只留下最基本最必要的一點教師評鑑, 讓有熱誠跟想偷懶的教授們都大致各得其所, 讓 「商業利益」 從 「社會關懷」 的背上爬下來與它 (跟其他各面向的力量) 自由競爭, 那麼臺灣的教育 (從小學到大學) 也許還有一條生路。 我們說好 2012 年要一起改變世界的, 不是嗎?

* * * * *

手邊沒電腦; 口頭推薦本文嗎? 可以請您的朋友搜尋 「教育 生路」 或 「頂尖? 生路!」。 (yahoo 的話, 要選 "部落格" 搜尋, 而且要好幾週後才找得到)

4 則留言:

  1. 說到OLPC,最近看到英國有一間公司預計在今年(2012)一月要出一款便宜(25~35美金)的「小」電腦
    Raspberry Pi:
    http://www.twbbs.tw/4053031.html

    或許和OLPC的出發點不太一樣,不過他是一台小主機,接上電源和螢幕鍵盤滑鼠就可以直接執行的設備,內建開放軟體
    應該類似教授的百毒不侵碟的概念

    回覆刪除
  2. 學校現在已經變成商店,商業化很嚴重

    回覆刪除
  3. 什麼樣的資訊電子工業水準,就是來自什麼樣的教育水準,
    從台灣電子代工文化,就可見一般了

    回覆刪除
  4. Sugata Mitra 在TED上的新演講,"建立雲端的學校"
    http://www.ted.com/talks/lang/zh-tw/sugata_mitra_build_a_school_in_the_cloud.html

    回覆刪除

請見 留言審核及授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