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

蘋果電腦與美國情治單位之間不可告人的曖昧關係?

檯面下的互通款曲... 蘋果電腦與美國惡名昭彰的 FBI、 DHS、 司法部之間, 是否存在著不可告人的曖昧關係? 除了海關移民局明顯淪為蘋果的走狗之外, 其他有太多的疑點, 但似乎都沒有明確的結論。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 面對政府調閱客戶個資時, 蘋果保護客戶隱私的努力與承諾, 甚至輸給臉書。

[12/4 補充]: 鑑識資安專家提醒: 「把你個人的裝置登錄到公司的 MDM 政策裡面去, 基本上也就允許了你的僱主可以跳過裝置的安全檢查, 讓他可以直接查看你的個人資料。」 這篇文章指出: 「可以說 MDM 就是你的 IT 部門植入你的手機裡的 rootkit。」

2012 年 9 月, 駭客團體 AntiSec 宣稱從美國中情局 (FBI) 幹員 Christopher K. Stangl 的電腦竊得一個檔案 NCFTA_iOS_devices_intel.csv 內含 1200萬筆蘋果電腦用戶的資料, 包含 UDID 及用戶姓名。 UDID 之於蘋果產品, 類似身份證字號之於個人一樣, 有著一對一的對應關係。 [簡中 英文] AntiSec 並未釋出完整的檔案, 而是擷取其中一小部分, 以 Rxdzz.txt 的檔名釋出, 以證實所言屬實。 FBI 官方回應的措辭 不太合邏輯: 「到目前為止, 沒有跡證顯示 FBI 的筆電遭駭或 FBI 曾經取得或企圖取得這些資料。」 請注意: 他們並沒有直接了當地說: 「FBI 並未持有這些資料。」 蘋果電腦則表示: 「FBI 不曾向我們索取這些資料; 我們也不曾提供這些資料給 FBI。」 幾天之後, 中英媒體找到不同的替死鬼: 簡中 說資料是從 Instapaper 取得; 英文 說資料是從 BlueToad 取得; 兩者內容矛盾, 但說服力不足則是一致的。 關於前者, 請見 這篇駁斥: 「這是眾所週知的舊聞, 與 UDID 無關。」; 關於後者, 文中就提到: 「BlueToad 表示他們被竊的個資遠遠不及 1200萬筆。」 但是 cnet 的文章 卻完全忽略這個 "細節", 標題直接就表示洩漏來源找到了。

比較可信的是 Frederic Jacobs 所設立的 Identifying the Traitor 網頁, 如果個資外洩的所有受害者共同比對他們的 iPhone 上面到底裝了哪些軟體, 或許可以找到一些線索。 有趣的是: 不知為什麼, 這個網頁不見了。 沒關係, 從 Wayback Machine 找到 歷史紀錄, 裡面提到初步結論是: 所有受害者的 iPhone 內都有一個名為 NCFTA 的檔案。 富比士的這篇文章 解釋 NCFTA: 政客一方面公開推動侵犯公民權利的電腦監控惡法 CISPA (最近美國吵得火熱; 貴哥偷懶沒報導), 另一方面私下成立一個非官方組織 NCFTA, 企圖在沒有法源依據的情況下實現 CISPA 意欲完成的事: 要求資訊通訊業者把消費者個資分享給美國情治單位。

蘋果電腦在這件事裡面是否扮演積極配合 FBI 的角色? 我沒有找到明確的證據。 但是它完全消極、 不去追查客戶個資外洩的管道, 這是很明顯的。 這跟蘋果強硬處置吹哨者的明快作風完全不像 -- 先前 iOS 開發者 Charlie Miller 回報安全漏洞, 蘋果置之不理, 於是他將漏洞公諸於世, 卻 旋即被撤銷開發者資格

今年四月初, 一篇中文報導把 iMessage 的安全性吹捧上天: 「蘋果加密功夫太優秀 連DEA都擔心!內部文件:無法追蹤iMessage」。 這個消息的原始出處是 CNET 的報導。 該報導取得一份來自美國司法部 (逼死 Swartz 的司法部!) 下轄的緝毒局 (Drug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 的文件, 聲稱蘋果電腦的 iMessage 令緝毒局頭痛, 因為採用傳統竊聽簡訊的方式無法解讀加密過的 iMessage 內文。 上述中文報導完全忽略 CNET 報導內提到的: 「密碼學專家 Matthew Green 教授指出: 蘋果電腦的加解密系統並不保證防止政府竊聽。」 香港新浪網的文章 標題看來也很捧 iMessage, 但至少內文提到: 「不過業內人士指出, Apple 並非故意令聯邦調查機構失望, 這意味著 Apple 未來可能會做出調整,使 iMessage更易被政府監控。」 Matthew Green 教授的評論文 試著用最淺顯的方式解釋事實: 如果你的 iPhone/iPad 掉到泥坑裡毀了、 你的頭殼也撞壞忘記密碼了, 你還拿得回你的 (解密後的) 資料嗎? 如果拿得回來, 那就表示蘋果的 iCloud 握有你的密碼。 「忘記密碼還是可以取回資料」 的 iForgot 服務說明了: 蘋果顯然握有你的密碼。 問題只在於它會不會交給政府。 另一篇評論 直接道出貴哥心中的懷疑: 「為什麼這份敏感的政府文件會流入新聞媒體? 有助於販毒者躲避警察竊聽的資訊, 被警察自己刻意洩漏出來, 你不覺得很奇怪嗎? ... 那篇文章另一個可能的動機是要刻意散佈 "iMessage 可以免於執法人員攔截訊息" 的錯誤概念。」

今年四月底, 美國國土安全部 ( 侵犯人權隱私上演維安劇場的 DHS!) 下轄的海關移民局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 在佛羅里達州南部 衝入 25 家手機維修店, 指控這些店家採用非蘋果原廠零件、 強迫他們關店。 受害店主說這些官員帶著蘋果電腦人員前來, 彷彿是在抓毒販一樣。 如果是在臺灣, 這早就被罵翻了 -- 根本就是濫用行政資源圖利特定廠商、 打壓合法的競爭對手。 難怪 Salon 專欄 乾脆直接把海關移民局改稱為 「iPhone 安全局」。 海關移民局跟蘋果之間的親密關係, 這並非第一步。 TechCrunch 在半年前就已報導: 海關移民局即將全面改採蘋果電腦產品來配備其 17676 位員工。 令人好奇的是: 如果海關移民局也相信媒體的誤導, 為什麼又要跟緝毒局作對, 不惜冒著圖利廠商的罪名, 硬是要協助這個有礙緝毒蒐證工作的廠商、 確保這家廠商的壟斷地位?

從一些 「正常」 的商業新聞看來, 蘋果跟美國情治單位之間的互動良好, 這是無庸置疑的。 例如就在 AntiSec 入侵 FBI 事件之後不久 (五月), CNET 還報導過 DHS 底下的交通安全局 (TSA) 提出文件解釋為何一宗三百萬美金的採購案必須指定 Mac/iPhone/iPad -- 當然是因為它 「很安全」。 隨後不久 (九月), CNN 又報導: 蘋果的 Passbook 功能 (中文) 除了內含登機證讓你通關登機更方便之外, 也將把 iTravel 的託運行李票根功能整合進去。 剛通過的專利當中也提到: 將來還會結合人臉辨識功能。 (貴註: 然後下一步就是像 雲圖 小說當中的 「宋咪451」 那篇一樣, 把它植入人體, 變成我們的文化 「靈魂」...)

2011 年蘋果電腦 獲頒一個專利 讓某事件發生現場的 「主控者」 (活動主辦者? 警方? 地主?) 可以發送紅外線訊號禁止 iPhone/iPad 照相錄影」。 說是要用來保護智財權, 但其實也很適合用來幫助政府封鎖消費者 (付錢給蘋果的消費者!) 的言論。

蘋果跟美國情治單位之間私下互通款曲的狀況到底有多麼密切? 本文所蒐集到的資料, 除了 「iPhone 安全局」 事件最明顯離譜之外, 其他事件都只能稱為 circumstantial evidences (間接證據), 甚或只是對一些可能性的空想。 就像兩年前臺北市一方面 打擊 android 市場 一方面又推動 專業無奈的電子書包 一樣, 有諸多不太合常理的小事情, 很巧合地發生在接近的時間點, 但是沒有任何一個決定性的證據顯示蘋果電腦在操縱政府。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 蘋果電腦的監控與 言論封鎖 文化跟意欲集權掌控公民的政府或情治單位很麻吉。 蘋果的 「全球忠誠團隊」 (Worldwide Loyalty Team) 被戲稱為 蘋果版的蓋世太保 (gizmodo評論) , 甚至曾經 假冒刑警搜索提早外流的 iPhone 5 原型機 卻又能夠全身而退, 不但沒有被起訴, 甚至沒有被主流媒體報導。 哦, 對了, 蘋果版的蓋世太保副總裁 John Theriault 曾經在 FBI 服務。 這一切都讓 「iMessage 好難監聽」 新聞 (爆料? 置入性行銷?) 事件的幕後真相更顯得高度可疑、 更讓人傾向佩服蘋果操縱媒體的能力。

當政府來敲門, 哪家公司挺身保護你的隱私? 在諸多的旁敲側擊之後, 只能用一個明確事實與建議來作為本文的結論。 EFF 的年度報告 Who Has Your Back 今年再度評鑑: 當政府來敲門, 哪家大廠會挺身捍衛消費者的隱私? 這份報告針對六大主題評鑑資通訊大廠:

  1. 調查人員必須出示法院授權才會交出資料
  2. 在法律允許下, 會將調查人員索取個資的事實主動告知被調查的用戶
  3. 公佈透明報告
  4. 公佈公司面對調查人員索取客戶個資的處理員則
  5. 在法庭上挺身捍衛客戶隱私
  6. 在國會裡挺身捍衛客戶隱私

Twitter 和 sonic.net 再度獲得最高的 6 顆星; google 和 dropbox 都獲得 5 顆星; 微軟 4 顆星。 就連隱私爭議不斷的臉書也獲得 3 顆星。 但蘋果只得到一顆星。 有些人也許選擇相信本文所質疑的每一件事, 都有 「政商邪惡共謀」 之外的合理解釋。 但只要蘋果持續不願回應 EFF 所提的這些問題, 那麼我還是選擇相信蘋果自己用連年的沈默所表達的明確立場: 政府關係優先於客戶隱私

* * * * *

(本文也刊載於 科技報橘泛科學

手邊沒電腦; 口頭推薦本文嗎? 可以請您的朋友搜尋 「蘋果電腦 情治單位」 或 「蘋果 情治 曖昧」。

4 則留言:

  1. FBI 調查波士頓爆炸案, 反恐幹員接受 CNN 訪問時表示: 在美國, 所有民眾的所有數位通訊都被記錄下來; FBI 有能力查出當初事發前一晚這對夫妻的對話 -- 雖然這些證據無法在法庭上使用。 英國衛報追蹤報導 「全面監聽」 一事: AT&T 協助國安局監聽客戶以及諸多事證顯示美國確實已成為一個老大哥監控公民的集權國家。

    回頭看 EFF 的報告: AT&T 跟蘋果得到同一顆星: 在國會裡挺身捍衛客戶隱私; 其餘項目都掛蛋。

    回覆刪除
  2. 曖昧讓人受盡委屈 找不到相愛的證據
    何時該前進 何時該放棄
    連擁抱都沒有勇氣



    曖昧讓人變得貪心 直到等待失去意義
    無奈我和你 寫不出結局
    放遺憾的美麗 停在這裡


    回覆刪除
  3. 美聯社譴責美當局查收其記者電話記錄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3/05/130514_ap_phonerecords.shtml

    回覆刪除
  4. 9網路大咖「開後門」 供美情蒐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949372.shtml

    美國安局 收集民眾通話紀錄
    http://udn.com/NEWS/WORLD/WOR6/%E7%BE%8E%E5%9C%8B%E5%AE%89%E5%B1%80%20%E6%94%B6%E9%9B%86%E6%B0%91%E7%9C%BE%E9%80%9A%E8%A9%B1%E7%B4%80%E9%8C%84-7948744.shtml

    回覆刪除

請見 留言審核及授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