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噗浪上面還有 line 的群組裡面經常看到出處不明的影片或一段文字。 如果我對這則訊息有興趣, 想要分享或是反駁之前, 會先執行以下的 "人肉演算法"。 (「施行步驟」 的意思, 跟寫程式無關啦)
首先 搜尋 出最接近源頭的網址。 有網址, 未必可信; 沒有網址的文章 (或影片) 一定不能輕信。 盡量用最少、 最明確的關鍵詞, 例如人名、 地名、 (醫學/電腦/法律/..的) 專有名詞去搜尋。 運氣好的話, 大約 2+2 或 2+3 個中文字就夠了。 如果沒有明顯的關鍵詞, 就用文章標題或是文章最前面一兩句話裡面的 「某些尋常詞的不尋常組合」 去搜尋。 如果是假新聞, 這種方法經常很快就會找到事實查核或 MyGoPen 的頁面。 如果搜尋到可信的網頁, 我會留言提供文章出處的網址, 這也等於是無言地在提醒大家: 貼文章 (或是影片, 以下不再重複註明) 請給網址! 例: 大卡車視線死角。
有好幾次讀到沒有出處的文章, 內容說這是某位專家的建議。 然而用那位專家的姓名或是職稱去搜尋, 卻只出現一模一樣的這篇文章, 而且可能出現在事實查核網站或是內容農場, 彷彿這位專家一輩子存在的意義就只為了幫這篇文章背書, 那大概就是假消息無誤了。 這時我會在群組裡貼上搜尋關鍵詞及搜尋結果的截圖。 例: 「陳惠仁教授」、 「高雄醫學院校友會黃理事長」。
凡是涉及專業知識的文章, 一定要有主張者的姓名。 事實上我在轉貼健康相關文章時 (對, 長輩的最愛) 經常捨棄最初從社群媒體看到的文章, 而是改用醫師姓名加上主題所搜尋到的 有網址 的文章。 例如有一則蔡凱宙醫師的台語短影片, 勸大家疫苗不必打太多劑。 搜尋之後可以找到他 (有提到國外研究) 的更完整影片。
有些文章可能是過期的真實新聞或是假消息死灰復燃, 例如 「60年一遇的悶熱高溫」 Google 時, 可以從 「工具」=>「自訂日期範圍」 設定只搜尋某個時間點以前的頁面。 重複幾次, 就能找出最接近它最早出現時間的頁面。
任何文章, 找到資訊上游出處之後, 一定要查看 網站 和 作者。 兩三個以上的知名網站/粉專/部落格刊出同一主題但內文不同的報導, 而且 記者有具名, 這樣的內容比較可信。 然而即使是知名的網站, 如果作者是 「編輯部」 (效果等同於匿名) 而文字內容又像是從其他網站複製貼上過來的, 那就要警覺會不會是 協同性造假行為。 尤其如果他的文字或語言的 營養成分低、 情緒調味成份高, 那就更有可能是協同性造假。 例如 「很多孩子走了」 事件。
是的, 我們每位閱聽者的 「情緒」 (好笑/同情/好奇/感動/恐懼/憤怒/...) 就像是一支「遊戲手把」, 但它不是給我們自己用的, 而是讓別人操縱「我們的分享行為」用的工具。 在這個注意力經濟年代裡, 創作者最喜歡遙控操作那些欠缺警戒心的族群的 「遊戲手把」, 用以衝高點閱率。 在某些惡意的情況下, 這跟黑帽駭客操作殭屍網路還蠻像的。 有料的文章裡面也可能也會少量添加這些 「情緒調味料」; 然而帶有惡意的協同性造假行為特別會用很低的資訊營養量來夾帶、 放大大量的恐懼或憤怒等等負面情緒。 至於知名的 洋蔥報 (致敬 "the Guardian") 則是純粹為了搞笑嘲諷而存在的, 萬一讀到他們的文章, 可千萬別認真啊!
沒聽過的部落格文章未必可信或不可信。 我在寫技術教學文時經常會搜尋到 (還有我自己的部落格也是) 這樣的媒體市場長尾作品: 學者或專家用真名或是可以搜尋到真名的暱稱, 針對特定專業主題長期發表文章。 只是因為主題比較冷門或是不在我平常關心範圍之內, 所以沒聽過。 尤其如果文章內提供很多超連結或是關鍵詞, 甚至明白鼓勵你進一步搜尋, 更有可能值得參考。
看到可疑的文章, 趕快先用 網路時光機 以及 archive.is 備份, 你可能在幫忙拯救歷史, 因為協同性造假行為者經常會在達到擴散目的之後銷毀證據, 先前 「很多孩子走了」 的例子就是。
總之 搜尋, 確認消息來源的機構/作者/專家 是最重要也最容易做的, 所以說 google 是你對抗假消息的好朋友。 如果可以的話, 也請把你 google 的畫面截圖輕輕地分享到群組裡, 為對抗假消息盡一份心力。
p.s. 本文適用於處理一般言論自由國家的訊息。 至於來自言論管制國家的揭發弊端訊息, 例如 「電詐園區 習思想」、 「國有器官」、 「支教 精神病」、「周天勇的呼籲」... 等等, 要做到確認最原始的資訊來源非常挑戰, 甚至近乎不可能, 這就留待另一篇再談囉。
* * * * * * * * * * * * * * *
網路上可以找得到很多辨識假新聞的教學, 例如
法國學校的假新聞提問列表、
台大圖書館的 辨別網路假新聞 等等。
我這篇文章則希望可以從理論與觀念再向前邁進一步,
用具體的 google 方法與範例幫助閱聽者主動出擊,
並且推廣 「分享 google 截圖的文化」,
讓 愛 思辨能力在 瘟疫
假新聞蔓延時也能逐漸追趕上後者的擴散速度。
高聲吶喊對抗十則假新聞, 不如讓一個人從此以後學會防範所有的假新聞。
並不是說前者不值得做, 而是說即使你是很害羞的i人,
也可以用很不傷和氣的方式為後者盡一份心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見 留言審核及授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