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應臺灣商務印書館之邀, 為 《數位時代的人權思辨》 一書所寫的推薦序。
* * * * *
光鮮亮麗的資科技新產品廣告 (與業配) 之下, 暗藏著什麼樣的洶湧波濤? 這本書帶著讀者觀察數位監控與演算法偏見的同時, 作者也不吝以強大的火力批判 (西方) 科技巨頭及資本主義制度, 更以史為鑑, 逐步勾勒描繪出她對符合公義的資訊社會的願景。
認為「沒做壞事,何必擔心被監控」的人們, 必須讀這本書。
比 Walmart Target 百貨更晚知道女兒已懷孕的爸爸、
被演算法誤判為恐怖主義者的記者、
較常看見垃圾食物廣告的低收入戶、
由電腦精心挑出來可能比別人更樂於掏出更多錢買相同產品的冤大頭、 ...
大數據對廠商的商業價值, 可能與你我有利益衝突,
但這些 「大數據」, 恰恰來自於 apps 對你我滑手機
(甚或只是帶著它四處走動) 的分分秒秒貼身觀察記錄。
曾經自省:「我在做正確的事嗎?」 的程式設計師們, 這本書也很值得你讀。 我是不是監視型資本主義的幫兇? 我正在重蹈 OkCupid 拿用戶做心理實驗的覆轍嗎? 或是把完美的迷幻藥 soma 餵給用戶服用? 如果本公司被併購, 我所寫的生物辨識 (biometrics) 或預測警務 (predictive policing) 程式作品會不會被納入西方或東方的天網, 淪為五眼聯盟或中共社會信用監控機制的一部分呢? 對技術人來說, 本書發人深省之處並不在於它對各項資訊技術物夠不夠深入 (及精準) 的分析, 而是從歷史/社會/人文的觀點去解說技術物的政治性。
關心資訊科技的社會學者們更應該讀這本書。 今日社會把程式碼僅僅視為商品的觀點, 大大地侷限了人們的視野、 侷限了思考範圍。 如創用 CC 發明人及 「自由文化」 一書作者 Lessig 教授在 Code v2 一書當中所闡述的, 程式碼製定了虛擬世界活動當中一般用戶無法挑戰的法則。 但如果民眾連宰制他生活行動的法則究竟如何運作都不被允許了解更遑論置喙, 那會是什麼樣的可怕世界? (答: 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真實世界。) 自由軟體/開放原始碼軟體在減少監控/偏見/法庭誤判、 實現公義社會等等面向當中, 是否還可以扮演更多重要的角色? 作者對這些問題起草回答; 我更期盼的是: 有更多社會學者們因為有較佳的機會跳脫 「商品」 狹隘觀點, 進而從透明化/參與式民主/專家證人/... 等等角度去發掘並深入論述自由軟體的種種社會意義。
比較可惜的是本書對數位科技誤用的批判, 以西方資本主義為主要對象; 至於中共政權更加明目張膽的全面數位監控, 本書則著墨極為有限。 對於地理位置 -- 更重要的是語言文化 -- 緊鄰共黨中國的臺灣讀者而言, 這只能說開了一隻眼睛的眼界。 尤其正值中共政權強推港版國安法及數據安全法的今天, 欠缺要求開放原始碼文化的臺灣民眾們, 面對手機上一個又一個來自 「流氓軟體」 文化的中國 app, 這本書所提供的警覺防護極為不足。 吾人更不可將書中所推崇的烏托邦式馬克思社會與極致數位集權的中共政權混為一談。
數位人權就像資訊安全或媒體素養一樣, 是所有現代公民必備的常識, 而不是哪一個專業才需要鑽研的高深知識。 這本書為愛好歷史故事的讀者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入口。
數位人權的勝利!科技公司拒絕再販售斷網工具給白俄羅斯
回覆刪除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97/article/1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