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

網路現象地圖

網路現象地圖 長期觀察網路現象之後, 幾個月前開始有一個念頭: 何不把一些重要網路現象及他們之間的關係畫成一張圖? 右圖的製作過程請見 中文教學 bug report in English。 以下摘要說明自由軟體、 自由文化、 注意力經濟、 長尾現象、 政府透明化、 隱私流失、 ... 等等現象 (在圖中以節點表示) 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 (在圖中以連線表示)。 有些連線有待另文詳細說明。 這些現象彼此交互影響、 錯綜複雜, 很難按照區塊分章節段落; 有點雜亂無章請見諒。

「網路現象地圖」 就是我接下來幾個月 (幾年?) 最想演講的題目啦!

網際網路有兩大特性: (1) 資訊複製零成本 (2) 資訊的流通是雙向的,(單從技術角度來看)人人都(有機會)有發言權。 廿世紀的主要媒體 (電視與廣播) 具有 (1) 但欠缺 (2); 電話技術則具有 (2) 但是欠缺 (1)。 當這兩個現象合起來, 當每個人都可以跟每個人對話的時候, 世界就徹底地改變了。

Web 2.0 現象與 P2P 檔案分享都是兩者結合的直接產物。

不論是自由軟體或是自由文化, 「這些數位內容成品可以零成本分享」 固然很棒; 但 「任何人可以參與創作」 更是作品源源不絕的重要支柱。 所謂 「參與創作」, 不見得要頭腦頂尖或學富五車。 軟體的 "patch"、 圖文影音作品的 "remix" 都是參與創作的方式。 翻譯、 "Kuso" 等等改作 (derivative work) 也都算是參與創作。 自由軟體 之父 Richard M. Stallman 所設計的 GPL 授權 (或者更廣泛地說, "copyleft" 的概念) 確保了以此授權的一項程式作品的任何未來版本都可以接受任何人參與創作。 (保護大眾的發言權/維持資訊雙向流通) Lawrence Lessig 把 rms 的概念擴展到其他作品, 成為 創用 CC 當中的 "share-alike" 條款。

自由軟體社群早在 1969 年早就率先推出了 SaaS 雲端運算, 而且持續領先推出各種 SaaS 工具, 從 telnet 到 ssh 到 vnc 到 ltsp 與 drbl; 從 wiki 到 cms, 自由軟體社群其實是最懂得善用 SaaS 工具的社群。 其中 wiki 與 cms 及其他類似軟體打破了較早 ssh 與 vnc "我的工作室在雲端" 的個人主義概念, 強調 「雲端上的合作/互動」, 因產生了維基百科、 open street map、 公民新聞等等成果。 自由文化社群其實是最懂得發揮 SaaS 的 web 2.0 社會意義的社群。

每個人都可參與創作, 每一項作品的複製成本都接近零, 於是造成了資訊爆炸。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Herbert Simon 說: 資訊爆炸, 資訊當然不是稀有財; 資訊所消耗的東西 -- 也就是人的 注意力 -- 變成了稀有財。 Michael Goldhaber 很有洞見。

在一個資訊爆炸、 注意力稀有的世界裡, 人們渴望迅速撈到自己需要的資訊。 搜尋引擎因而掘起。 微軟想買雅虎; 後來自己推出 Bing, 就是看到此事的重要性。

理論上所有資訊的複製成本都是零; 但因為注意力稀有, 以致資訊之間必須競爭才有機會被複製傳遞。 一則訊息能夠激發閱聽者多少的情緒, 將決定社會對它的傳導度。 與其說網路傳遞資訊, 不如說網路傳遞情緒。 模因 (meme) 也面對 「適者生存」 的競爭; 而人的情緒決定何者為適者。

注意力稀有; 而博取他人注意力的最佳方式, 就是善用網路 分享創意 -- 例如撰文/畫圖/拍片。 「為成名而創作分享」 成為自由文化的重要動力。 至於並未大量參與創作分享的一般人, 或多或少也都需要一點點, 於是促成社交網站的興起, 滿足大眾的需求。 即時通從私密轉向公開發話, 分享書籤從 「訊息為中心」 轉向 「我為中心」 演化出推特/噗浪/臉書。

但社交網站同時也逐漸造成隱私的流失。 臉書是離婚律師的良伴; 社交工程詐騙靠社交網站為生; 大眾為了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 甚至 自願放棄隱私

情緒決定傳導度的現象之一, 就是人肉搜索。 引起公忿的事件, 最常引發人肉搜。 這不只是某些國家公民因為公義無法伸張而採取的手段, 也是 溫哥華 倫敦 暴動事件之後, 民眾協助警方指認暴民的方式。

「感動」 則是一種強有力的正面情緒。 非營利組織及社會企業較諸花錢買廣告的大企業, 更能受惠於社交網路, 提高能見度。

Chris Anderson 在 「長尾理論」 一書當中, 提到這個現象的幾大驅動力:

  1. 創作工具民主化 (例如自由軟體影音創作工具)
  2. 流通工具民主化 (網路本身讓資訊作品複製零成本)
  3. 供需管道暢通化 (搜尋引擎、 Web 2.0 網路書店推薦、 ...)

這三點談的主要是機制; 而自由文化法學教授 Tim Wu 口中的 exposure culture、 開放原始碼軟體運動人士 Eric Raymond 口中的 gift culture、 注意力稀有等等現象, 則提供了動機。

反過來, 長尾的興起 (Anderson 也提到 reputation economy) 更強化了注意力稀有, 讓 「吸引他人注意」 遊戲的競爭更加激烈。

有趣的是, 在注意力市場上競爭的長尾端的個人、 NPO 或小公司往往因為資源有限而採用自由軟體, 架設的網站符合規範、 不歧視, 反而有利於 網頁行銷; 而某些大企業及資源豐富的大學則不曉得是因為 CIO 的職業道德被出賣了 還是因為對資訊大廠有著莫名的 品牌忠誠, 經常堅持用專屬的特殊技術架設出 自殘的網站, 降低自己的能見度。 這種 「強趨弱, 弱趨強」 的現象, 更強化了注意力市場上的短頭坍塌, 長尾成長。

注意力稀有, 它的價格也就越來越高。 收視率日益降低, 廣告秒數的價格卻日益提高。 在網路上, 臉書、 google、 或其他成功的網路公司, 其商業模式都是: 匯聚人氣, 將用戶的注意力賣給金主 -- 也就是販售廣告。 利益團體暗中收買政府與媒體, 進行誤導視聽者的置入性行銷 (而不是正當的商業廣告), 這也是很常見的現象。 比較可憐的是 「證照卓越大學」 的學生: 他們付學費給教授, 卻沒有被告知如何善用網路上免費的資源及如何善用搜尋引擎 (例如如何搜尋 「軟體名稱 alternative」) 反而還被迫再脫一層皮, 考沒有用的證照, 燃燒自己, 照亮軟體大廠。 本來他們理應向大廠收廣告行銷費用才對, 但卻反而還付錢給軟體大廠購買授權 (在校時一次; 出社會再一次)。 這和 砸錢拋售到手的點閱率 的矛盾狀況很類似。 資訊教授則因為不理解注意力經濟, 所以在 「資訊免費; 注意力昂貴」 的年代仍舊堅持 「輕使用、 重開發」, 讓自己淪為軟體大廠的駐校園免費行銷義工, 卻陷害學生成為 BSA 抓盜版的人肉地雷

當你處於注意力市場的尾端, 又沒有錢買廣告, 「攻佔關鍵詞」 便成為吸引注意力的好方法 (格主在下我是也)。 搜尋引擎最佳化 (SEO) 成為主流。 這時不論有錢沒錢, 大小企業開始覺醒, 發現較諸 苦行僧式的系統開發, 改用自由軟體 (例如各種 CMS) 架設網站及雲端資訊系統不只免費, 而且因為符合標準、 不歧視, 反而更有助於 SEO。 也越來越多企業透過 SEO 發現: 經營共創共享式的自由文化社群, 有助於提升曝光率。

PaaS 雲端運算最大的用處, 其實是行銷自我。 Google 的 AddSense RSS、 亞馬遜的 product advertizing API、 流量統計工具、 ... 這些 REST 風格的 web API 就是 PaaS 的最實際應用; 而它的效果則是替提供 API 的網站宣傳行銷。 「我提供免費服務, 你幫我行銷」 成為 PaaS 雲端運算的重要商業模式。 臉書/google+/共享書籤/... 的社交網站所提供給部落客的 「推/噗/讚」 按鈕, 也是 PaaS 的另一類實例。 (待撰文)

事實上最早替 PaaS 找到實用價值的, 還是自由文化社群。 從 programmable web 到 google maps mania 以及晚近的 yahoo! query language, 這些 mashup 工具及介紹網站背後的驅力都是自由文化社群。 詳見 PaaS 簡史

「社交網站的興起」 和 「情緒決定資訊傳導度」 這兩件事情, 讓政府與大企業的惡行曝光。 以下有很多例子。

史翠珊效應 ( 英文) 是其中特別值得獨立出來談的一類現象: 「欲蓋彌彰」 是社會大眾對於秘密的自然情緒反應。 "Sony rootkit"、 "09 F9"、 "windows 盜版警察"、 "kindle 1984"、 "收買部落客"、 ... 等等, 這些都是史翠珊效應造成大企業或政府惡行曝光的例子, 也是熱門的搜尋關鍵詞。 此外像是維基解密和 ACTA 密約曝光, 也都屬於這類例子。

另一方面, 利益團體操作各國政府, 企圖讓不符合網路現實的智慧財產商業模式無限上綱。 上述許多案例減緩了這個趨勢。 其他惡行曝光, 也削弱了智財宣導對於大眾洗腦的效果。 例如: 美國國安局撤下許多網站, 並改貼上反盜版文宣; 不過那些文宣實際上是利益團體所製作的。 又例如: 西班牙在美國壓力下幾乎要通過處罰p2p的法律; 維基解密曝光秘密文件及時解危, 該條款未進入法條。 OOXML 的醜聞削弱了 ISO 的公信力, 讓大眾看見 暗藏 DRM 的 docx (OOXML 的前身) 的危險性。

智財商業模式也受到搜尋引擎的挑戰。 「DRM removal」、 「HDCP master key」、 「軟體名稱 alternative」 都是數位內容廠商不喜歡大眾知道的搜尋關鍵詞。 就連 「用正版」、 「全部換正版」 這些本來被拿來做 "片面不完整智財洗腦" 的廣告關鍵詞, 也都被我拿來藉機告知大眾自由軟體的存在 :-) 難怪 微軟會對自己的搜尋引擎 Bing 動手腳

這又把我們帶到自由軟體: 智財商業模式還受到它的挑戰。 在體型光譜的兩端 -- 超級電腦及手機 -- 自由軟體都已成為主流; 連好萊塢都用自由軟體在製作動畫。 微軟潰堤 是必然的趨勢; 而它的潰堤, 又將回頭更促成自由軟體的主流化。

就連微軟自己炒作的 SaaS 雲端運算, 都在挑戰微軟自己的產品 -- 但微軟知道: 與其坐以待斃, 不如自己找臺階下 -- 兩害相權取其輕。 Wiki、 「雲端簡報」、 「雲端文書」 將更加重擊微軟。

其實微軟既不是邪惡的撒旦, 也不是唯一潰堤的大企業; 它只是最顯眼、 最具代表性而已。 把數位內容當做商品來販售, 竭力阻止盜版的任何產業, 都因為他們 與網路為敵 而面臨嚴峻的挑戰。 英國作家/導演/演員盜版自己的影片遊戲廠商反對 DRMEricsson 公關經理指出 copyright 商業模式過時、 好來塢知名演員所導演的新片 打算採取創新模式製作發片: 用 BT 免費提供片段下載; 募到足夠的錢才拍完整的影片、 ... (太多了, 寫不完; 請 追蹤我的噗) 許多事件一再地顯示智財商業模式式微。 自由文化除了提供合法免費的替代數位內容 (獨立音樂人、 開放期刊、 ...), 也為這一切現象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所以 獨裁者並不喜歡大眾認識自由文化

是的, 智財商業模式式微對於維護、 促進社會的民主很重要。 因為保護智財權的技術, 恰好也可以拿來強化獨裁政權。 從 集權技術 DRM 和其他 「獨裁者的資訊科技」 可以看出來。 「kindle 1984」、 「windows phone home」、 「chilling DMCA」、 迎接資訊人權貴時代 ... 都是例子。 (太多了, 寫不完; 請 追蹤我的噗)

政府與大企業的惡行曝光, 也將有助於政府透明化, 進而促成社會民主化。 聰明的政府逐漸學會順應潮流: 在被揭發之前, 自己有意識地、 有規畫地設定落日條款、 配合民間組織逐步透明化, 是保護自己聲譽及形象的最佳方式。

很可能是受到陽光基金會或 gapminder 或自由軟體與自由文化運動人士的影響, 英國保守黨宣言 冰島群策憲法 波蘭政府透明化 尼加拉瓜的農業資訊透明化、 ... 這些都是自由文化概念進入政府, 促成透明化的例子, 也將為這些國家帶來深遠的正面效應。

社交網站則是民主化的另一個驅力。 中東各國的茉莉花革命和臺灣大埔怪手事件都是知名的例子。

最終, 這些網路現象將稍微推平世界, 減輕 M 型社會的問題。 還有就業市場的長尾 -- NPO/社會企業 -- 他們的重要性稍稍提升, 也有助於稍微推平世界。 例如每童一機、 「多揹一公斤」、 牆洞電腦、 OpenIDEO 等等計畫。 可以參與促成這些現象的人, 就是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

但另一方面, 可以預見的是: 任何國家 -- 包含不民主的國家及表面上看似民主的國家 -- 當中的許多掌權者、 既得利益者都會發現網路是一個挑戰獨裁政權的強大力量。 許多表面看似民主的政府 -- 尤其是美國和澳洲 -- 會羡慕中國共產黨的遠見、 企圖追隨其腳步, 找尋各種藉口試圖加入網路管制的行列。

另外, 未來也將是一個沒有隱私的年代。

* * * * *

呼~~~ 這太要命了~~~ 我覺得這張圖可以講一學期; 一篇文章根本就寫不完。 但是再拖下去也不是辦法... 8/17-9/9 隨國合會到加勒比海, 小格休息到九月中 (或九月底)。 於是一鼓作氣胡亂寫出來。 邊寫邊改圖、 加連結。 一邊寫也一邊覺得我部落格的標籤是否要整理? 總之這篇雖然有點雜亂, 但對於提供宏觀視野及未來整理思緒與連結應該很有幫助。

* * * * *

手邊沒電腦; 口頭推薦本文嗎? 可以請您的朋友搜尋 「網路現象地圖」。

1 則留言:

  1. 說到 Graphviz, 我這邊有一個感想。

    我很喜歡看到的一種文章風格是,會深入講概念,但又有提供很多範例。這樣我可以在很有限的時間內馬上了解一個全新的東西 (如果我不想花精力看長文),但如果有必要,我還是能回去了解文章文字裡面提到最重要的 東西/概念,還有 big image。

    例如這篇文章
    Flow charts in code: enter graphviz and the “dot” language
    http://melp.nl/2013/08/flow-charts-in-code-enter-graphviz-and-the-dot-language/
    就是很好的例子。其實在看這篇文章前我幾乎不知道 graphviz 是什麼東西,但是像這樣給出幾個例子,幾個 .dot 檔案格式/語言 的範例,我就馬上能理解 graphviz 是在做什麼的了。

    我想表達一個概念 - "comprehensible input":
    https://youtu.be/J_EQDtpYSNM?t=159
    如果一個資訊管道,可以給學習者/讀者 這種吸收資訊的方式/條件,那學習/閱讀 的效率會非常高。

    回覆刪除

請見 留言審核及授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