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所從事的社會運動需要用長篇大論的文字解釋複雜問題的來龍去脈 (而無法靠圖片/相片/影片激發閱聽者的感受), 那麼
- 開放的 blog 比 facebook 封閉的 Notes 更適合貼文;
- 您的支持者的 facebook 可能比您自己的 facebook 更重要;
- 支持者的 plurk 比他們的 facebook 影響力更大; 而他們的 Google+ 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我自己就是從事這樣的社會運動: 政府透明化、 資訊自由化、 談論開放檔案格式、 自由軟體等等議題, 基本上都必須訴諸長篇大論; 甚少機會可以用圖片或短片解釋我所談論的議題。 (謎之音: 是你自己不擅長用圖片跟短片吧~~) 從事類似社運的朋友們, 以下給您的建議, 是我自己的經驗談。
首先, 臉書上發表論述用的 "notes", 被臉書封鎖起來, 一定要登入臉書才能閱讀, 不利宣傳推廣。 ("How do I make Facebook Notes public to everyone, so even a login is not required to view them?" 結論是 「不行」) 沒錯, 現在多數人都有臉書帳號; 但並非所有人隨時都掛在上面。 而且, 現在的流行, 未必就是未來的主流。 「想讀我的理念? 請先登入臉書!」 這跟 「想唸我們學校? 請先改用 IE!」 或是 砸錢拋售到手的點閱率 等等諸多 網站自殘 的案例一樣: 允許特定軟體廠商綁架自己的心血/理念/利益, 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特定廠商的無薪行銷義工, 卻也賠上了自己的點閱率, 非常可惜。
最近竄紅的 Google+, 加上這個 雙向訊息同步擴充套件 之後, 不必登入臉書, 就可以從 G+ 收發臉書 (還有 tiwtter 跟 plurk) 的訊息。 (或 手動設定) 這意謂著: 不論你有沒有 把臉書的通訊錄整個搬家到 G+, 都可以把原來的社交圈完整搬過去, 在 G+ 上繼續與臉書的朋友互動。
「那麼臉書熱潮會不會轉移到 G+ (或其他未來爆紅的社交軟體) 呢?」 甚至連這個問題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 不論誰勝出, 或是最終數個社交網站瓜分天下, 我們當然都希望 我自己的 讀者越多越好; 沒道理讓卡在中間的 「守門人」 (臉書、 G+ 或其他任何社交軟體) 縮限我們文章的能見度, 以它設定的條件 來過濾、 決定哪些黨派/宗教/職業/軟體愛用者/... 才有資格閱讀我們的文章。 十年前的 自殘網站 被 [卡在中間的微軟及 Adobe] 過濾/封鎖, 流失讀者、 學者的文章被 [卡在中間的期刊] 過濾/封鎖, 流失讀者, 這些都是前車之鑑。 Notes 並不符合 網頁行銷 的相關建議 -- 尤其不符合搜尋引擎最佳化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的考量。 (也許搜尋引擎根本就看不到 Notes 頁面? 就像我那篇 「專利勒索取代軟體開發」 一樣, 貼在三處; 但搜尋結果卻只找到兩處, 獨漏臉書頁面?) 簡單地說, 各家開放於網路上、 不要求讀者登入任何系統的部落格, 遠比臉書的 Notes 有用多了。 (第一項建議)
臉書最大的好處是傳遞、 擴散你的部落格文章。 就這個面向的功能而言, 它和噗浪、 推特、 新浪微博等等微網誌功能類似; 但它的效果可能並不是第一名。 以我自己查看 blogger 統計資料的經驗來看, 貼出 「注意力破產」 一文的四天內, 轉介網站的第一名噗浪, 它所帶來的流量 (9259) 大約是第二名臉書 (418) 的廿倍 (那時還沒有 G+); 貼出 「學者的智慧, 期刊的財產」 及 「Maxwell 上傳期刊」 兩文的六天內, 轉介網站前三名分別是: 噗浪 714, 臉書 463, G+ 207。 您的熱門文章貼出後幾天內的一週統計資料, 是否也有類似排名呢? 我猜我的狀況並非特例。 對於論述部落客而言, 臉書的傳遞效果顯然相當重要; 但 G+ 也不容輕視; 影響力最大 (或至少同等重要) 卻甚少被正視的, 則是噗浪。 (第三項建議)
對於長篇大論的文章, 噗浪的宣傳效果為什麼會勝過臉書呢? 詳細的原因有待社會學者深入的研究; 我猜這跟環境/用戶的屬性相關。 從 「注意力破產」 一文在兩個族群之間受到重視程度的懸殊差距 (20:1) 來看, 臉書的族群比較傾向重視建立更多及維持既有 「帳面上的關係」; 噗浪族群比較傾向重視有沒有精力真實地注意到彼此的貼文。 ("如果沒力追蹤您的噗, 就請恕我刪了吧, 不傷感情的") 反觀臉書上, 如果每個人都有好幾百位朋友, 又 只花 27% 的時間在看 newsfeed ("ComScore reports: Facebook users only spend 10 percent of time on apps") 時間當然不夠用。 所以臉書推出 "EdgeRank" 機制, 在個人首頁上面只選擇性地顯示來自朋友的部分訊息。 從閱聽者的角度來看, 這有助於篩選出自己真正在乎的資訊, 避免被眾多朋友的爆量資訊淹沒; 但從發文的論述部落客的角度來看, 這卻是達陣得分之前的另一個挑戰與門檻。 換個方式說, 臉書之所以有助於行銷, 就是因為它很熱門; 但正因為它很熱門, 所以 「一則訊息在上面能不能被注意到?」 所面臨的挑戰更高。 這是 注意力稀有年代 處處可見的現象; 在越熱門的網站上貼訊息, 競爭就越激烈, 要提高能見度也就越困難。
不論是噗浪、 臉書、 或 Google + (還有, 推特偶爾也會幫我的某些文章帶來流量) 這些社交工具的運作方式, 重點都不在於以 「論述部落客」 自己的社交帳號為中心, 而在於 (1) 各社群裡面有沒有夠多位認同自己理念的 "名人" 閱讀並且推/噗/讚 「論述部落客」 的文章、 (2) 他們的推/噗/讚能否感動週邊的人並擴散出去。 以我自己為例, 我沒有推特、 沒有 G+、 甚少用臉書、 不常噗自己的文章 (因為我的部落格和噗浪兩者角色定位不太相同), 但流量卻大大受惠於這些社群網站 -- 最大的助力來自閱讀並推/噗/讚我文章的社交工具用戶, 而不是我自己的社交帳號。 那麼文章寫手不能推/噗/讚/轉貼自己的連結嗎? 不是不行; 但我猜測效果不好。 不少噗友直接說了: 「只貼自己部落格文章的噗友, 我沒興趣追蹤。」 前後有一致性、 消息來源不只一個 (例如閱讀並且推/噗/讚 [關於同一類議題的] [國內外各種語言] 很多部落格)、 能夠穿插好笑、 感人、 或有用訊息/圖片/影片的噗浪客, 比較有機會吸引到更多追蹤者。 這些屬性不太容易從頭到尾由同一位 「論述部落客」 包辦。 此外, 不同的噗浪客因為所噗內容屬性不同, 會有不同的追蹤者, 可以拓展不同興趣、 不同族群的閱聽者, 論述擴散的涵蓋面才容易擴大。 猜想上面的說法也適用於其他社交網站。 總之, 如果你的社運議題無法用圖片/影片表達, 那麼找一些 [本來就對你們運動有興趣] 的朋友 在不同的社交網站上面 多面向地、 不勉強不做作地幫忙選擇性將部落客的一小部分文章融入自己既有的推/噗/讚當中, 可能比論述部落客自己開一個臉書帳號更有效。 社交工具的效用, 並不取決於單獨一個點, 而是靠一整個面。 (第二項建議 & 順便邀請讀者幫忙偶爾推噗讚小格的文章 orz 大感謝)
最近幾個月以來, 臉書已經成為各種訴求、 抗爭、 運動的重要管道。 寫這篇的目的, 是要提醒大家: (1) 不要只看見臉書的優點, 也要注意它的限制及缺點 (2) 要選對正確有效的方式才能發揮臉書的優點 (3) 要看見其他同樣有助於論述類社會運動 (而且甚至可能更有效的) 社交工具; 比起孤注一擲, 管道/觸角多元化會更安全、 效果更好。 臉書是否真的像維基解密的 Julian Assange 所說的一樣, 是 是政府的工具, 替政府刺探民眾隱私? 我個人認為這個說法有點誇大; 不過月初在以色列發生的 「以國政府透過臉書取得和平抗議人士個資, 阻止入境活動」 的確令人感到些微不安; 而 臉書上個人隱私逐年流失 (下圖來源)、 臉書有許多小動作試圖把用戶鎖入自己的 "walled garden" ("圈起來的花園") 則都是很明確的事實。 (請點擊圖案觀察不同時間點的隱私流失狀況。) 在國外的各種社會運動之中, 社交網站扮演 社會疼痛神經系統 的重要角色; 但臉書並非唯一、 甚至並非最重要的工具。 twitter 就算沒有比 facebook 更有效、 更稱職、 更勇於保護用戶隱私, 至少也是一個極重要的第二管道 -- 例如當埃及網路被切斷時, google 與 twitter 合作推出 用電話 tweet 的服務。 在臺灣, 噗浪或許比臉書更接近、 更有機會像 twitter 一樣在重要時機與社會運動人士站在一起。 (當然還有新進場的 G+。)
最終, 內容才是王道。 社會運動者如果能夠透過文章/圖片/影片, 讓大眾知道他與大眾的利益站在同一側, 或透過這些數位內容喚起大眾對於被迫害者的同情, 自然就會有人幫忙推/噗/讚。 因為資訊爆炸、 注意力稀有的年代, 所有資訊的複製成本都是零; 感動人心的程度將決定它的擴散度。 換句話說, 與其說網路傳遞資訊, 不如說網路傳遞情緒。 至於社交網站等等資訊科技, 其實只是工具/手段/配角。
來源: The Evolution of Privacy on Facebook
* * * * *
手邊沒電腦; 口頭推薦本文嗎? 可以請您的朋友搜尋 「噗浪 社運」 或 「部落格 社運工具」 。
都可以把原來的社交圈完整搬過去, 在 G+ 上繼續與臉書的朋有互動
回覆刪除朋有=>朋友
謝謝 :-)
回覆刪除教授果然是高手
回覆刪除捫心自問:在FB上面看到的,不就是無病呻吟、粗口亂幹、裝死取暖、窺私看好戲,真能獲得什麼人際/學習上的助益嗎??
回覆刪除社群網站,bye--bye
@curitis: 這樣說吧, 我自己知道投入臉書的成本效益很低, 還有很多傷害隱私的副作用, 所以不願意在上面浪費時間; 但是如果有些人可以在上面找到對他有用的東西 (例如我認同取暖是很有正面意義的事情), 又正好能夠幫助社會傳遞有用的訊息, 那麼我個人是非常感謝這些臉書用戶的。 別忘了, 臉書之類的社交媒體在中東的茉莉花革裡面也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http://bit.ly/qIrVoz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