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昌 vs 苗博雅, 你比較喜歡誰的直播? 其實啦, 我不夠關心政治, 喜歡閱讀勝過看影片, 喜歡看動物影片勝過看政治影片。 但正是因為如此, 更需要確認我花在政治影片上面的少少時間, 有很高的投資報酬率, 一定要耗費最少的注意力、 換取到最營養的知識。 這篇文章的重點並不是要評論這兩位政治網紅, 而是跟 「一個意見形成的背後」 那篇的取向有點類似, 想要把自己的好惡判讀直覺拆解分析一下, 變成一個比較通用的演算法, 幫助閱聽者 - 你 - 檢視政治影片網紅或文章作者的風格, 辨別出他餵養給你的到底是養份、 垃圾食品, 還是毒素。
仔細拆解我自己的直覺判斷, 我發現自己會把網紅 (或作者,以下省略) 的內容分成幾個部分: (1) 客觀陳述 (2) 假說揣測 (3) 意見/評論/感想/心情 (4) 行動建議。 另外, 我也很在意影片 (或文章) 企圖激發的 情緒。
網紅的客觀陳述有沒有提供公開的網址, 或者用關鍵詞很容易搜尋到有公信力的報導? 還是他把未證實的假說/揣測/謠言偽裝成客觀的事實陳述? 或是他拿斷章取義的惡意訊息 (malinformation, 例如 「通三小」 vs 原始影片) 當成客觀事實陳述? 又或者, 他是否把帶有成見的敘述, 例如 「所有的 [某種血源/宗教/政黨/職業/校友/團體/族群/..] 通通都 [形容詞] 」, 當成客觀事實陳述呢?
討論政治事件, 免不了都會有一些未證實的謠言/假說/揣測。 只要網紅明白指出這部分是尚待證實的假說, 那也 ok。 但是這個假說合理嗎? 還是很牽強呢? 是否大致上符合 奧卡姆剃刀 (Occam's razor) 的原則呢?
網紅或作者本身的意見/評論/感想/心情: 這部分我沒有特別的判斷原則, 只能說每個人的口味偏好不同, 會很自然地偏好價值觀與自己接近的網紅或作者吧。 對了, 我喜歡恰當地採用類比/譬喻的文章或影片。
有時候網紅會呼籲粉絲採取某些具體行動。 他有負責任地精確描述參與這個行動的應有的準備與注意事項嗎? 還是只是隨手一揮, 讓粉絲自行想像跟發揮? 這個行動是有建設性的嗎? 還是只是在發洩情緒? 對社會整體有利嗎? 還是對特定族群有利? 受惠的特定族群包含粉絲自己嗎? 網紅有提醒粉絲自己需要付出什麼代價嗎? 還是這個行動其實只是在借用粉絲的群眾力量 (甚至只是表面上) 去促進教主一個人的利益; 至於粉絲們其實只是可割可棄的韭菜而已呢?
網紅試圖激發粉絲什麼樣的情緒? 「情緒」 之於資訊, 有點像是 「調味料」 之於食物 (難怪我們有 「辛辣的言論」「甜言蜜語」 「嗆爆對手」 「酸溜溜的回應」 等等說法) 適量調味有助於頭腦吸收; 長期重口味過量則有害心靈健康。 我個人偏好「好笑」或「溫馨」等等正面情緒; 但是在某些情境底下「憤怒」或「恐懼」 等等負面情緒也有助於閱聽者理解事情的嚴重性。 (我在談資訊人權議題的時候也常有這些面向。) 重點在於: 負面情緒的程度是否控制得當? 還有, 這位網紅是拿什麼來激發粉絲的情緒? 是拿「有根據的客觀陳述」, 還是拿「尚未證實的假說/揣測」, 甚至是拿「帶有成見的個人意見或是假消息」來煽動粉絲的憤怒跟恐懼呢? 像是「假消息」+「重口味負面情緒」 這種帶風向的行為, 傷害粉絲個人及社會整體甚大;但是對於居心不良、 只圖自己利益的網紅而言, 這是想衝點閱率與抖內金額時效果很好的手段。
資訊複製零成本的 注意力經濟 年代, 你我的大腦是別人的戰場, 而參戰的人都知道: 情緒會決定資訊傳導度。 請想像我們每一個人頭上都有好幾顆情緒的開關/音量旋鈕: 忿怒/恐懼/鄙視/貪婪/同情/好笑/... 這些開關不是給我們自己使用的。 帶著善意/惡意/好玩/...各式各樣的心態與動機的網紅們, 他們有很強的動機去操作受眾頭上的情緒旋鈕。 圖文影音各種作品就像是伸到閱聽者頭上的虛擬手臂, 藉由操作情緒旋鈕, 網紅可以攻佔眾人的頭腦、 讓受眾粉絲幫忙分享按讚, 進一步複製更多虛擬手臂去按更多人的情緒旋鈕, 擴大網紅的社會影響力。 所以身為閱聽者, 要小心謹慎地費力分析你所追蹤的政治 (或理財) 網紅, 確認他帶給你的資訊營養成份是否豐富、 有沒有經常性地企圖把你頭上的情緒旋鈕轉到爆表? 認真地做過幾次, 學會辨認善意與惡意的網紅, 最終可以像我一樣, 大部分時候可以把這種警覺性變成直覺, 避免情緒被過度操弄, 這對於你在這個時代保持心靈健康 (還有思想與財富自主!) 有很大的幫助。
講得真好,很有啟發性
回覆刪除